A14版:第一升学 互动
2024年05月10日

劳动——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

名师档案:陈蕾,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资深班主任。天宁区优秀共产党员,天宁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获天宁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许愿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日前,一名家长向“常州第一升学”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来他的疑惑: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劳动教育,我们也在经常鼓励孩子多多动手,可他总是非常不情愿,该怎么正确引导他?

【名师反馈】

这学期,我们班级在卫生这一块屡屡失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原因,我开始暗中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在值日时,敷衍了事,不想劳动;手忙脚乱,不会劳动。当我提起卫生失分时,一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向我提议:“老师,罚他们打扫一个星期的卫生。”看到这一幕,我觉得丢失了什么,更思考起来: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爱劳动?

1.劳动成了惩戒的手段。学生不听话,在耐心教育也没用的情况下,教师、家长就罚学生去劳动,如罚扫地、擦窗台等等,这招似乎比较有用。殊不知,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对正常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错误劳动观念让有的孩子产生价值偏差,如不尊重环卫工、外卖员等普通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

2.家校社劳动教育出现脱节。由于独生子女较多,许多孩子生活在“421”(老人4位,父母2人,孩子1个)的家庭结构中,家长对孩子理应完成的家务劳动习惯包办代替,存在“学校教完,回家变回原形”的情况。

3.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在应试、升学压力面前,由于劳动教育与学生成绩关系不大,大家对其重视不够。校园公共区域、教室的保洁被悉数外包,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被削弱,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如何发挥它的积极的教育作用呢?如何让劳动塑造学生坚韧、勇敢的心灵呢?

重塑观念,增强劳动意识

首先,转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偏见。在学生进行劳动活动时,教师、家长及时引导和解释其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并非一味的艰辛,更不是单纯地学会做家务,而是与世界的充分接触,通过动手练习,去校验知识,去平衡思考、假想与操作实际,体会劳动过程的美。

其次,转变家长“崇尚分数,崇尚快乐”的观念。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搭建平台,为家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条件与便利。

树立家风,涵养劳动品质

家庭中浓厚的劳动氛围本身就是无声的劳动教育。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设立“家庭小主管”职务,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家庭劳动,锤炼自我。设立每周“亲子劳动时光”,和孩子一起分配工作、共同完成劳动任务。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本领,涵养敢于探索、坚韧的劳动品质,也能从劳动中体验到被需要的自豪感。

与时俱进,创新劳动模式

家长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项目带入到研究中。如学校开展种植蔬菜活动,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研究“气候与植物成长的关系”。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走进劳动教育基地,参加农事、传统手艺制作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孩子享受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的喜悦感、成就感,使劳动教育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生动力。

家校社携手,渗透劳动教育

立足家、校、社三方面,家长多鼓励孩子参与劳动,学校制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相应的评价标准,社会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根据系统的评价机制,家校社给予学生适当的劳动指导和反馈。通过家校社合力联动,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

没有上一篇了... ... 科技节点亮科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