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未来之城 选择
2024年06月13日

万亿之后,常州新的发展之“极”落子何处

“一区”定乾坤,“两湖”蕴未来

滆湖

“两湖”创新区核心区效果图

一座城市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

按照“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的方向,常州正全力构筑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两湖”创新区。

时间回到2021年4月,伴随着《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重磅发布,“两湖”创新区概念首次官宣;同年9月23日,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两湖”创新区承载着常州的未来和希望;次年5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两湖”创新区建设推进大会,正式吹响向湖生长、拥湖发展的号角。

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之时,汇聚的焦点,为什么投在“两湖”?乘势而上,常州如何让理想加快照进现实?

“两湖”创新区是什么?

“两湖”创新区,位于滆湖与长荡湖间,跨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和钟楼区,是常州战略布局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为推动“两湖”创新区战略落地落实,我市专门组织编制了《“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和《“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规划研究范围涉及溧阳、金坛、武进和钟楼的17个镇(街道),面积约1485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设计范围涉及滆湖北岸及周边相邻区域,面积约56平方公里。

看大格局,“两湖”创新区位于沪宁南线和常杭两大创新走廊的十字交汇点,是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中轴枢纽。算自家账,它跨越4个辖市区,本身拥有优越的产业发展基础,是城市一份厚重的家底。

围绕“创新”与“美丽”两个关键词,“两湖”地区规划建设的目标愿景是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的“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其中,生态是底色,创新是特色,城市是亮色。同步,提出“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三大主题定位。

在“1+3”总体目标定位下,“两湖”创新区重点构建各有侧重、差异发展的五大功能片区,明确8个近期重点发展的功能组团——

中央活力区:位于滆湖北岸,商务、创新两大核心功能与湖湾风景交融呼应,是引领“两湖”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核中之核,包含中央商务和未来产业两大重点组团。

国际智造区:位于滆湖东岸,依托武进高新区和常州科教城,是国际科创平台,引导研发与智造多维联动的智造升级板块,包含科教城—中以创新园和武进高新区两个重点组团。

未来科创区:位于长荡湖北岸,依托金坛城区,是面向五新产业、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和功能的先进制造板块,包含高端制造国际合作和产城融合科创田园两个重点组团。

融合创新区:位于中央活力区北侧,依托钟楼高新区、殷杏泰美丽乡村,是完善城乡功能、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融合示范板块,主要包括钟楼高新区一个重点组团。

水乡绿苑区:位于滆湖和长荡湖的中间地带,林草田居交错、水网塘荡密布,是彰显水乡特色价值、预留未来创新功能的生态示范板块,主要包含水乡生态客厅一个重点组团。

作为常州实施“532”发展战略、重塑区域格局、改变城市未来、提升城市能级的主引擎,“两湖”创新区将多向辐射联动周边市县,与常州主中心双核互动,带动区域空间重构,促进板块间融合互通,激荡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

未来,这里将崛起一座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

为什么布局“两湖”?

“两湖”创新区,是重塑城市格局的突破口,是竞逐产业赛道的强引擎。

常州临河建城,米、豆、木、钱、果、茶、典各业竞展风流,成就了“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美誉。到近现代,民族工商业沿运河、铁路茁壮成长,从“小桌子上唱大戏”、构建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到率先崛起为“工业明星城市”、创造“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再到乡镇企业“洗脚上岸、改革拓荒”,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层出不穷、群星璀璨……常州在城市竞逐中,加快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并依托各类产业开发区、创新园区,集中资源、集聚要素,形成一批领跑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标杆。

步入新发展阶段,苏锡常等环太湖城市开始面临“成长的频恼”,亟需实现城市—产业—经济的迭代升级。以创新为引领的区域融合发展,则成为城市转型破题的关键之钥。在此背景下,“两湖”创新区的打造,可以说是趋势,更是使命。

“它是解决常州区域板块发展不均衡的前瞻布局。”河海大学退休教师、教授安文曾任该校苏南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长期关注常州发展。在他看来,如果把常州比作飞龙,那么民国以来、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常州经济发展始于古运河和沪宁铁路沿线十字交叉交通线的中部崛起,是“龙抬头”和“龙躯跃起”;上世纪90年代后的发展主要是东进,接受长三角尤其是上海的经济辐射,伸展东北和东南的一对“龙翼”。“尽管常溧一体化、常金同城化在加快推进,但整体来看,中心城区对西片的辐射带动效应仍显不足。建设‘两湖’创新区,正是常州伸展西南和西北两翼的关键举措。”安文说。

从地理位置看,提出“两湖”这一概念,也恰逢其时——俯瞰长三角,东西向,常州位于沪宁走廊中段,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南北向,越太湖可达杭州。特别是今后随着常泰长江大桥建成、常泰铁路通车,贯穿长三角腹地的南北纵轴和牵引长江经济带的东西横轴交汇于此,将进一步凸显常州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区位优势。安文认为,路网密度增大,且有力辐射周边,为发展“两湖”提供了必要条件。

“两湖”区域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本底,更有着坚实有力的产业基础、争先率先的创新基因。中以、中德创新园等重量级平台,理想汽车、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星星充电等站在新经济浪潮前沿的“新势力”企业集聚在此。从汽车到电池,常州抢占新能源风口,跻身“万亿俱乐部”,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有风景的地方就有创新,好土壤才能释放良种最大的潜力。”安文表示,规划布局创新“硬核”、打造高能级平台,加速各类资源要素流通集聚,已成为各地竞逐新赛道、增创新优势的“胜负手”。而放眼世界各大湖(湾)区,创新资源更多向风景好的地方集聚,湖(湾)区也越来越成为科创高地和新增长极,“‘两湖’创新区未来可期”。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