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未来之城 起势
2024年06月13日

“两湖”创新区启动建设两年来

蓝图定,施工忙,实景现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金坛钱资湖、长荡湖

从空中俯瞰,“两湖”创新区的轮廓就像一只蝴蝶。蝴蝶振翅,城市梦想翩舞。

“两湖”创新区启动建设两年来,我市高点定位,精雕细琢各专项规划,高效统筹新城市建设、新产业培育、新人才发展,迅速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导向性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战略平台、重大产业项目。

随着新蓝图加快分解成一张张施工图、实景图,重点项目不断见桩、见架、见形态。

定位:湖城共生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未来考量、系统思维。16个字,为“两湖”创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标定了时代高度。

肩负“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建设使命,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邀请了国内外一流设计公司,对总部经济区、常州南站中央枢纽、环城公园场北河启动段等进行规划设计,精雕细琢《常州“两湖”创新区核心区规划建设管控导则》和水利、照明、人防等10多个专项规划。

“把每一个专项都规划得清清楚楚,为后续开展详细设计、推进项目建设等提供支撑,尽可能少留遗憾。”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局局长顾宏亮从事规划工作8年,深切感受着格局视野的变化——

规划中的“城市第一门户”常州南站,包含“1+4+4”轨道系统,是集商业乐游、文体休闲、创新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站城枢纽综合体,在常州首次研究运用了集疏运体系;

“核心区”按照“滨湖—拥湖—融湖”的设计理念,初步确定“一轴·一带·一环·两心三点·一线六路”的夜景架构,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最美滨湖天际线;

环城公园是核心区“十全十美景”之一,其示范段工程——全线2.4公里的场北河生态廊道项目已开工,充分利用现有滨湖资源和水杉林带,重塑湿地、生境,打造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水岸;

……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框架同步全面拉开。随着沪宁沿江高铁开通,地铁5号线、中吴大道西延等重大交通工程加快推进,贯通南北的腾龙大道提速建设,以“两湖”为中心的综合交通体系越来越清晰,为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基调:生态为先

绿色,是“两湖”创新区最鲜明的底色。滆湖190平方公里的水面、77公里的岸线,长荡湖90平方公里的水面、62公里的岸线,得天独厚。

筑牢生态基地,武进区近年来对滆湖开展全流域、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启动滆湖生态清淤、退圩还湖、近岸带水生态修复等。经系统推进,目前,滆湖湖心区水体透明度最高已达110厘米。去年8月,武进生态环境部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网络,“人工智能+人工”观测结果显示,去年9月至今年4月底,滆湖上空及周围观测到鸟类1260余只,涵盖雀形目、鹈形目等30余种,生物多样性改善明显。

今年青虾季,长荡湖畔儒林镇养殖户秦国平的青虾品质在市场上受到好评,养殖场经济效益达到60万元。在他看来,这主要得益于长荡湖治理后优质的水环境。

金坛区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林丽丽介绍,近年来,金坛退圩还湖新增湖面近10平方公里,建成滨水风景廊道30公里,生态清淤面积达24平方公里,扩建长荡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6.67公顷。同时,通过在长荡湖地区开展综合性保护,统筹管理“水—土—生物”等要素,重建生态系统。2023年,长荡湖水质达到Ⅳ类,达10年来最好水平。

清风拂绿水,飞鸟过芦花。生态秀美的品质湖区荡漾着常州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也伴随着城市蝶变加快迈向未来。

动能:创新牵引

桩机起落、吊臂升降、车辆穿梭、人声鼎沸……“两湖”发展的温度、力度与速度,也体现在产业、项目的集聚度、活跃度与可感度上。

在腾辉路西侧,省级重大项目——常州恩都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已启动桩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新建厂房及研发办公楼约11万平方米,将新增各类总装工段装配线40条,达产后预计形成年产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1500万套的生产能力,年产值15亿元。“预计6月份完成所有楼栋的基础施工,明年9月份竣工验收。”项目经理刘刚说。

产业强、创新动能足,是“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的突出优势。今年以来,总部位于金坛的蜂巢能源新增订单不断、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我们始终看好常州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与城市共成长。”蜂巢能源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王志坤说。

依托“一高四新”产业基础,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提前谋划未来产业,打造“一湾一谷一港一岛”(常州氢湾、东方碳谷、细胞科技港、合成生物岛),不断壮大氢能和新型储能、石墨烯、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四大未来产业集群规模。以常州氢湾为例,目前已引进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较强的氢能项目28个,总投资超25亿元。

园区同步加快省氢能装备检验检测中心、省石墨烯创新中心、细胞研究院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支持南京医科大学、常州大学、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未来产业提供充沛的创新策源。

愿景:活力之城

“两湖”创新区远景规划常住人口230万,其中核心区55万。努力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宜居之城也是活力之城。

聚焦群众幸福感,核心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亮点频现:武进区机关幼儿园星湖实验园、西太湖外国语学校去年如期开学,华师大附属西太湖学校加快建设;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常州二院医联体,一年来门诊人次增长20%,住院人次增加两倍;西太湖医院集体检、医疗、康复、疗养于一体,服务已超10万人次……

星巴克、露营岛、形形色色的水上运动,释放着活力之城的想象力,也刷新着核心区的“青引力”。从徐州到常州,付鹏程入职苏文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住进烯望青年社区。“每天开车通勤时间只要7分钟,下班后和其他住户一起健身、看电影,这正是年轻人生活的‘打开方式’。”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河海大学新能源学院成立并落地常州校区,重点规划光伏、储能、氢能等学科方向;常州交通技师学院、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行云新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共建比亚迪产业学院,吸引大批爱好新能源汽车的年轻人;正在建设的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二期,将通过共享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资源,帮助创业者突破初创期瓶颈……

从“流入”到“留下”再到“融入”,人才活水奔流涌动,见证“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拔节生长,也必将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产—人—城”向“城—人—产”转变。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