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版:城事 家门口
2024年06月13日

武进实现高水平全覆盖全流程乡村规划管理

从一个蒲岸村,到上百个“蒲岸村”

礼嘉口袋公园墙绘

■本报记者 周洁

6月,阳光照着武进区礼嘉镇蒲岸村平整的麦田,远观麦浪阵阵,近看粒粒饱满,在蓝天和林木的映衬下如诗如画。过去的护村河如今已成小微湿地景致,三两钓友约在堤岸垂钩,周遭水清草绿、鲜花簇拥,惬意无边。溯水徒步,经过一片粉墙黛瓦的老房,就能见到开阔的瓦窑文化广场。老窑遗址上建立起的村史馆、制瓦体验坊,描绘出蒲岸村独特的制瓦历史,也承载着村中文旅体验的主要功能。

借助近年村庄规划编制的契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专业规划师走进乡村,因地制宜、出谋划策,让这个传统村落旧貌焕新。今年4月,蒲岸村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了“村庄有面子、集体有票子、农民有新房子”的共赢局面,成为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范本。

位于礼嘉镇蒲岸村乡村会客厅里的一间办公室是武进首个规划师下乡工作室。“2022年初开始接触,一年多的时间基本天天待在这里。”常州市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城乡用地发展研究所所长助理张玉倩曾是蒲岸村的驻村规划师,她告诉记者,“这个村很特别,一二三产业齐全。当时我们打算以文旅为招牌和索引,融合产业做好蒲岸规划。”

蒲岸村因水多、蒲草多得名。“青城砖、蒲岸瓦”,过去这里家家户户做瓦坯,村里有大大小小10多个窑。了解到村里的制瓦历史后,结合走村串巷调研的成果,张玉倩和团队从中提炼村文旅发展的内核,提出“水韵蒲岸、瓦窑乡里”的发展定位,将文旅体验融入村域规划,还把上世纪90年代废弃的老窑基设计成瓦窑文化广场。他们利用三维激光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实景复制和立体建模,体育公园、村史馆、瓦窑广场、精品菜园等小景串珠成链,形成一道动态风景线。

伴随一系列规划落地,蒲岸村旧貌换新颜。2023年底,蒲岸村成功创成“绿美村庄”项目,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家做起旅游生意。“早就有做文旅的思路,但具体怎么做,我们一直没摸着门道。”蒲岸村委副主任王飞说,正是规划师下乡和资规等部门后续的帮扶,让蒲岸村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目前,蒲岸村正在创建特色田园乡村。

武进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地区,较早进行了系统性探索与实践。截至2023年底,共规划498个发展村庄(自然村),涉及行政村(含涉农社区)109个,成为全省首个完成全域乡村规划管理全覆盖的地区。目前,武进正在全面加速打造“美丽乡村3.0”武进版本,已申报创建54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已完成13个,在编39个。这些村庄与蒲岸村相似,资规部门依托规划师驻村服务机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陪伴式的技术服务,让规划工作下沉到田间地头,结合村庄原始风貌和资源禀赋,回应村民实际需求和期望。

不久前,省自然资源厅第二巡回指导组完成了对常第四轮巡回指导工作,在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巡回指导组高度认可了以蒲岸村为代表的我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提出积极梳理相关典范案例的经验与优势进行推广的建议。

在“一张图”“一系统”“一平台”的编制基础上,武进大力推进高水平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将过去解决“急用”问题的基础村庄规划编制升级,打破村域藩篱,促进存量零星用地的腾挪集聚,推进“两湖”“雪堰新康—楼村”两大重点乡村片区整治,大力探索“飞地”抱团开展“区、镇协作”模式,健全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用地入市交易机制,为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力资源要素保障支撑,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标杆。

没有上一篇了... ... 我市发布“赏荷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