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版:城事 家门口
2024年08月06日

好吃又好看的小杏鱼圆——

历经五代传承,坚守幸福味道

■本报记者 龚励 图文报道

鱼圆即鱼肉丸,是深受常州人喜爱的传统菜品,年节时不可或缺。在钟楼区邹区镇卜弋消费品综合市场内,常州老字号“泰村小杏鱼圆”远近闻名。他家的鱼圆五代传承,不仅好吃,还好看。鱼圆中间凹、两头凸,像一颗大大的腰果,又像是招财的元宝,每天都有不少人慕名购买。

主理人陈国善告诉记者,现打的鱼圆,用清水煮熟,出锅后清汤白肉“水上漂”,只需一撮食盐、几片香菜,便成鲜嫩香滑的人间美味,“一清二白”的模样更是江南美食的最好注解。“我们早在16年前就注册了‘泰村小杏鱼圆’商标,曾在中央电视台《阳光大道》农家菜烹饪技能比赛中获得招牌农家菜金奖,2018年被评定为‘常州老字号’。”

陈国善出身厨艺世家。最初,泰村乃至卜弋桥一带只有他们一家做鱼圆。后来,在他家的带动下,做鱼圆的人家越来越多。现在,光是卜弋桥就有20多家做鱼圆的。因此,鱼圆成为卜弋桥最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第一眼看,小杏鱼圆与普通鱼圆最大的不同在于形状。普通鱼圆大多是圆形,而小杏鱼圆则是腰子形。陈国善说,这种做法由其祖辈独创,主要靠大拇指、食指与勺子恰到好处地配合,“要知道,鱼圆制作在我们家已有百年历史啦!”

陈家鱼圆第一代创始人陈兆桂生活在清末。20世纪初,陈兆桂之子,也就是陈国善的爷爷陈岳明接过父亲的手艺,对传统的圆形鱼圆进行创新。20世纪30年代,陈国善的父亲陈志林继承父业,在当地逐渐做出了名气。20世纪60年代起,陈国善跟随父亲学习腰子形鱼圆制作,在形、色、味上狠下功夫,形成了外形独特、口感细腻嫩滑、肉质清香、汤汁鲜美的特点。

一盆冷水、一盆鱼浆、一把勺子,陈国善制作起鱼圆来动作娴熟、一气呵成。他左手捞起一把鱼茸、握拳一挤,右手用勺子一刮、顺势放入水中,一只腰子形鱼圆就成形了。他动作利落,一小时能做30千克鱼圆。接着,一大盆生鱼圆端上炉子。随着水温的升高,鱼圆慢慢浮出水面,就像一只只去壳后雪白如玉的菱角,别致可爱。水烧开了,鱼圆也就差不多熟了。刚出炉的鱼圆柔绵有弹性,白嫩宛若凝脂,浮于清汤之中,滑嫩鲜香,口感细腻。

陈国善说,泰村小杏鱼圆用料考究,选用的是不吃饲料、自然养殖的4—5千克草鱼。草鱼去皮去骨后,要削成鱼片放在清水里多次浸泡,为的是去掉血水,这样打出来的鱼圆才会白亮。接着再用机器打成细腻的鱼浆,加入盐、姜、葱、料酒等。“盐就相当于做豆腐时用的卤水,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做出鲜嫩爽滑的鱼圆。”

“鱼圆最好现做现吃。”陈国善说,鱼圆是鲜货,经不起折腾也不能冷冻,保存方法也很讲究。“鱼圆在冰箱冷藏室里可以保存一个星期,前3天不用换水,后面几天就要换成冷却后的盐开水浸泡。”

陈国善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他每天要做100—200千克鱼圆。每到秋冬旺季,购买鱼圆的市民特别多,小杏鱼圆每天的销量可超过1000千克。“我们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做鱼圆,一直忙到晚上7点收摊,只有中午休息2小时,春节前后更是一刻不歇。”陈国善的妻子何志琴说:“有些客人‘嘴刁’,就认我们家,常常大老远赶过来买,总不能让他们失望呀!”

近年来,小杏鱼圆开发了多款新品,如开洋鱼圆等,客户也可私人订制,可卖得最好的还是净鱼圆。陈国善的女儿陈超也开始帮忙,除了和父母一起制作,还去各大平台展示、推介自家鱼圆。

在陈超看来,鱼圆是她家的招牌,是五代人的传承,更是一辈子的情份。“这门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一定要让它发扬光大。”

农产品生产销售旺季,他们这样“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