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版:第一升学
2024年08月09日

他们的夏天:

广阔天地收获成长

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今年暑假期间,大学生们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学习本领、扶贫助农、用心支教……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本报记者 许愿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乌蒙山脉共绘同心圆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花戛苗族彝族布依族乡海子村,彝族、布依族、苗族的孩子们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一起高喊:“中华民族一家亲,我们都是中国人!”稚嫩的童声伴随着铿锵的誓言,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悄悄种进孩子们的心间。

旅游与康养学院“小水滴”实践团的成员们,行走在乌蒙山脉2800多米海拔的山村间,与少数民族的幼儿们一起唱山歌、做游戏、跳民族舞蹈,用奇思妙想的绘画来表达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实践团中的苗族同学彭达康,跟随实践团回到家乡,用“民族话+普通话”的方式,为当地的孩子们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当彝海结盟、关岭游击队的故事再次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回到这片土地、回到民族同胞间,榜样的身影逐渐清晰,民族团结之花在川黔滇交界处越发绚烂。

在海子小学、花戛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风圳老师,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为主线,从乌蒙山脉的壮丽景色和丰富资源说起,详细阐述了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他还引用毛主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句,讲述了这片土地上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为少数民族少先队员传递革命的火种。当这堂特别的思政课临近结束之时,少数民族少先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向党员教师致以少先队队礼,“党—团—队”政治衔接全链条在这一刻得到了诠释与传承。

实践期间,辅导员老师们还走进困难学生家庭开展现场家访;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为建立长期的学业帮扶、心理疏导、经济资助等搭建桥梁;为留守儿童家庭捐献文具、生活用品等物资,传递着2000多公里外的关爱与支持。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让民族团结之花更绚烂

暑假期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格桑花开”社会实践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远赴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为更好地为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格桑花开”筑梦团走进少数民族学生家庭,以家访的形式,打造“家长课堂”,开展“石榴籽牵手关爱”行动,宣讲国家资助政策。

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会回信精神,走进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中心学校开展“汇聚民族团结之花,结对共建合力绽放”系列活动。成员们通过“六同”模式,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同上一节红色精神传承课”,将常州三杰故事带到畲乡,宣传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同上一节职业规划启蒙课”,通过“职业猜猜猜”“职规嘉年华”等活动,为孩子们拓宽职业认知,增强自我成长的动力;“同上一节科普课”,带领畲乡学生体验3D打印、VR眼镜,激发对科技制造的想象;“同上一节推普课”,借助诗朗诵,猜字谜、歌曲演唱等环节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孩子们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同上一节急救课”,通过现场讲授海姆立克、急救包扎等急救知识,提升孩子们的急救能力;“同开一场民族团结运动会”,通过汉族特色舞龙与畲族传统采柿子的相互碰撞,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二学生孙久祥为孩子们讲述了常州三杰的英勇事迹,“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提出问题并发表感想,让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通过与孩子们的深度交流,我越发坚定了投身志愿服务的决心,期望未来能为社会奉献更多的光与热,让世界因为我们的付出而更加美好。”“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更让我走出校园象牙塔,更透彻地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让我笃定了以所学服务社会的决心。”学生陈雨莹表示。

没有上一篇了... ... 两岸交流续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