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城事 家门口
2024年08月13日

冬神梨膏糖:记忆里的清甜味道

■本报记者 周静 王锐

图文报道

“香糯糖、梨膏糖,初到贵地借个光;药草膏、药草糖,吃到肚里驱寒凉。诸君各位如不信,送你一块尝一尝……”熟悉的常州小热昏曲调响起,沉淀在岁月长河里的梨膏糖记忆也鲜活了起来。拥有悠久历史的梨膏糖,是糖,也是药,更是最受常州人喜爱的止咳糖。

一块小糖,故事不少

相传梨膏糖由唐代名臣魏征所创。这位孝子因母亲长年受咳嗽气喘之苦,遍访名医仍不见效甚是烦恼。此事惊动了唐太宗,他派出宫廷御医前去诊治,开出由数味中药组成的药方,却因良药苦口,魏母难以下咽。为了让母亲乖乖吃药,魏征用中药汁和梨汁熬成糖块,最终治愈了母亲的顽疾。消息传开,大家争相模仿,梨膏糖自此诞生。千余年来,梨膏糖流传各地,在江浙沪等地都有各自响当当的品牌。

王胜利是常州梨膏糖技艺传承人之一,他制作的“冬神”梨膏糖,配方以药食同源为基,取百草精髓,用甘草、薄荷、茯苓、杏仁、莱菔子等十几味中草药,以紫铜锅熬糖,浇糖、平糖、划糖、划边、刷糖、翻糖、掰糖、包装……道道精工细作,成为常州梨膏糖传统技艺中的绚丽花朵。

百草精髓,精工细作

据王胜利介绍,1968年,他到句容梨膏糖厂当学徒。进厂第一天,师傅葛仁福就一脸严肃地说:“梨膏糖不是普通的糖,是人们咳嗽时买来止咳的,我们要凭良心熬制梨膏糖,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在那时的他看来,做梨膏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奥妙,就是一只铜锅子,把糖放进去熬呀熬,再放进一些中草药,然后倒到模板上,冷却后划上线,一块一块掰开来就算大功告成。他没想到,熬制梨膏糖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活儿,就连将白砂糖熬成糖浆都有很大难度。“白砂糖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稍不留神就会糊锅底,所以熬制时要不停搅拌,都是手工活,掌控火候全靠经验。”

等他炼成“火眼金睛”,只用眼睛就能掌握温度与火候时,已是半年后的事了,这中间他付了不少“学费”,记不清熬煳了多少锅糖。还有一道坎是等糖浆倒到模板上,冷却凝结后用刀划线,把一大板糖制成小块的梨膏糖。这全靠手上的软硬劲,下手太轻的话,糖掰不开;太重的话又会把下面垫的塑料膜划破。要得其中门道,又得花不少工夫。

十年后,王胜利回到常州,在中吴大道边上的陶家村办起了常州市兰陵梨膏糖厂,专做原味梨膏糖。1989年,王胜利创立“冬神”梨膏糖品牌,还打进了上海市场,沪上700多家华氏大药房都在他那儿进货。

创新发展,守住那份“甜”

“既要坚守也要创新,没有坚守就传不下制作技艺,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会被市场淘汰。”王胜利告诉记者,传统的梨膏糖讲究不放饴糖、香料,除了梨汁和十多味中药,只用水和白砂糖,因此甜如蜜、松如酥,不腻不粘、芳香可口。直到现在,“冬神”梨膏糖都采用老法,全部手工包装。因为梨膏糖里有中药,如果改用塑料包装,虽可用机器进行,但塑料包装透气性差,会缩短梨膏糖的保质期。“为保证传统地道的口味和品质,大家宁可辛苦点。”王胜利告诉记者,“等天气一凉,生意就忙起来了,工人们每天都要加班加点,一直做到晚上九、十点钟,一天要手工包装两三百斤梨膏糖,非常辛苦。”

以前用老法做梨膏糖,旺季每天16副做糖的棋格板轮流用,一天能做100多千克。如今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改成硅胶模具,单日产量提升了一倍。“老法的糖一块12格,顾客买回去还要自己掰开吃,不太方便,所以我们改成一颗颗单独包装。有些年纪大的熟客指定要买老法包装的,我们都单独手工制作。”

如今,“冬神”梨膏糖除了生产原味梨膏糖,还增加了无糖梨膏糖、梨膏露、儿童棒棒糖等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口感体验。

看新一代传承人如何守正创新 中天黄金大农场新米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