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版:城事 档案柜
2024年09月03日

《走进常州古戏楼》系列报道

礼嘉烈帝庙戏楼:坐船看戏的水乡记忆

戏楼和老井

戏楼一楼的京剧脸谱

戏楼墙壁上挂着的绘画

■本报记者 吕洪涛 颜赶 图文报道

在武进区礼嘉镇有一座古戏楼,它不仅记录了常武地区百年的戏曲风华,还为我国戏曲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礼嘉这座古戏楼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

“建庙不忘搭台,戏台总与寺庙相伴。”在武进区礼嘉镇有一座名为礼嘉烈帝庙戏楼的古戏楼,该戏楼现位于礼嘉高级中学校园内,在当地十分有名。

据礼嘉高级中学副校长怀宁介绍,礼嘉烈帝庙戏楼系旧时烈帝庙附属建筑,又名五云楼,为敬奉刘、关、张“桃园结义”唱戏之用。

戏楼坐南朝北,平面呈凸字形,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二层,屋脊作“大顶翻筋”,重脊飞檐,檐角凌翅,挑出屋面。戏楼台顶呈莲瓣形,饰斗栱。台面铺设木板。台两旁有台柱,上撑拱顶飞檐,下镇楼板台角。

怀宁说,这座戏楼最初建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历史上两次重修均刻有碑记:“乾隆辛丑年(1781年)重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又重修。”《礼嘉镇志》另有记载:“嘉庆四年(1799年),建五云楼(礼嘉戏楼)。”所以说,这个戏楼至少有两百年历史了。

如今,烈帝庙已片瓦不存,而古戏楼历经劫波,仍完好无损,戏楼前的两棵龙柏也都有150年的树龄。

戏楼前有一口老井,现已被护架保护起来。早年,学校建校初期,戏楼曾被当做教师宿舍使用。作为配套,便有了这口老井。现在老井内仍有水源,老井前面盖起了“问渠楼”,被作为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使用。

当年在这里看戏的情景,就像《社戏》中描写的那样

资料记载,旧时,烈帝庙是坐北朝南的,礼嘉戏楼坐南朝北,台面正对原烈帝庙大殿,从戏台到烈帝庙,前场可容纳上千人看戏。旧时,围着戏楼周边还有一条河,叫庙沟河,有些人从水路过来,就直接在船上看戏。

“鲁迅在《社戏》中描述坐船看戏的情形:‘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这段描述,就和以前去礼嘉烈帝庙戏楼看戏时的场景一样。”怀宁说。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校园的建设,庙沟河发生变化,一些河段被填平,成了校园的小路。

进入戏楼,一楼的墙壁上悬挂着数幅以中国传统戏曲为题材的画作。怀宁告诉记者,这些画是学校一名已故老教师所画。南面墙壁前方则是一幅大型的京剧脸谱画,它和其他画作一起为这里增添了浓浓的戏剧氛围。

一楼东西墙壁上各有一扇形状奇特的窗户。该窗外小里大,窗户两侧窗面被设计成斜切面,越靠外窗的面积越小,靠近最外面,形成了一道长长的缝隙。

“通过这种窗户,从里往外看很方便,但从外往里看则比较费劲。我们猜测,之所以设计成这样,是为了既可以通风,又能保护演员的隐私。”怀宁说。

烈帝庙戏楼为我国戏曲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戏楼二楼摆放着演奏乐器和古代十八般兵器。怀宁介绍说,二楼最大的亮点有两个。

“一个是这个楼顶的结构。一般的戏楼都是平顶,但这个戏楼被设计成了半圆形的穹顶,上面有彩绘藻井。”怀宁告诉记者,这个穹顶有两个作用,一是武生在台上表演时,穹顶为其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第二是它有扩音的效果,能使唱戏的声音更大,传递得更远,让更多人听到。

二楼另外一大亮点就是墙壁上至今保留着旧时演员用毛笔写的演戏的记录。除了文字,还有一些动物的涂鸦,生动可爱。

通过分辨这些有些模糊的文字可以看出,墙壁上记录的戏班子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包括常郡大金胜、万记大舞台、大鸿秀、上海孙记安乐堂、苏垣瀛凤班等。

这些记录中,较为明显的是苏垣瀛凤班所演《扫花》《三醉》《训子》《玉麒麟》《诉魁》《请拜》《游殿》《赐绣》《绣襦记》等昆曲的记录。正是该戏班的记录,为我国戏曲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修缮科科长陈磊介绍,1953年,江苏省文化厅《中国戏曲志》编写组来礼嘉烈帝庙戏楼考察时,惊喜地发现昆剧“瀛凤班”保存在墙上的昆曲剧目《绣儒记》(《绣襦记》),从而一举推翻了戏曲界过去一贯因循的“昆曲不上庙台”的旧观点。

“苏垣瀛凤班来自苏州。这个戏班子唱的是昆曲,在当时比较有名。那时候,他们走水路,带着唱戏的行头从运河而来,辗转后抵达这个戏楼。”据武进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朱建刚介绍,以前江南一带水系纵横,戏班子都是乘船跑码头。“乡间水系发达,苏州来的戏班子大多走运河通乡间水系,来到礼嘉。”

礼嘉中学的师生们,沉浸式感受着戏曲文化的魅力

“可以说,戏楼的传承保护史也是礼嘉中学的办学发展史。”怀宁介绍,解放后,农民思想日益进步,文化需求逐日增强。1953年10月,为响应民众的强烈呼声,在礼嘉乡政府的支持下,社会贤达孙毓琪、毛祖森、杨永炳等牵头,在烈帝庙前殿办起了初中补习班。

该校充分利用戏楼已有资源,以烈帝庙建筑遗存作校舍,开辟戏楼后台为教室,前台为教师办公室,戏楼北面的一小块空地用作操场。

在当年困顿的办学条件下,该校靠着教师勤教、学生勤学,竟也创造出骄人成绩。据初中57届毕业生高宝良回忆,他毕业时,全班27人参加中考,被前黄中学录取7人、师范录取2人,中考录取率达到33%。

1957年,烈帝庙被拆,建礼嘉高级中学,戏楼仍被完好地保留。可以说,礼嘉戏楼是礼嘉中学开办和发展最一线的见证者。时至今日,戏楼早就成为礼嘉高级中学的代表符号,附近村民也一直习惯将该校称呼为“戏楼上”。

“在这片浸润戏曲文化的热土上,礼嘉中学把文化的传承刻进了发展的脉络里。”怀宁介绍,学校依托古戏楼,开展了戏曲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古戏楼研究学习等各类活动,让师生沉浸式地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的魅力。

目前,学校正在不断深化与常武地区戏曲票友联谊会和武进锡剧团的合作,全力打造本地区最具特色的学生戏曲社团,不仅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更为戏曲文化的有效传承贡献力量。

“如今,百年戏楼‘枯木逢春’,从一座荒凉、冷落的古戏楼变成了弥漫梨园气息的文化空间。”怀宁说。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