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版:城事 档案柜
2024年09月24日

《走进常州古戏楼》系列报道

万绥东岳庙戏楼:戏曲声声醉河畔

万绥东岳庙戏楼,正台边斜塔位置是演奏的乐池。

万绥东岳庙戏楼旁的老孟河

万绥东岳庙戏楼是省级文保单位

猴灯演员们在万绥东岳庙戏楼前表演

■本报记者 吕洪涛 常文保 图文报道

一庙、一河、一戏楼。万绥东岳庙戏楼是孟河镇一带有名的戏楼,它位于万绥东岳庙内,旁边就是当地有名的老孟河。这里不仅有戏曲演出,还有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猴灯的表演。戏曲声声醉河畔,万绥东岳庙戏楼已成为孟河镇的重要文化符号。

保存完整,它的一大特色是设有专门的“乐池”

万绥东岳庙戏楼,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戏楼路36号,万绥东岳庙内。

资料介绍,万绥东岳庙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南宋嘉定四年(1211)重建,明嘉靖十七年 (1538)增建,清康熙及道光年间先后两次重修。

“万绥东岳庙戏楼是东岳庙的附属建筑,是老百姓捐资修建的,建戏楼是当地百姓的一种需要。”江苏作家协会会员、孟河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学者程协润介绍,东岳庙每年要定期举行两次盛大的庙会:一次是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的诞生日,香客坐夜念经,烧香拜佛;另一次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六,东岳大帝行身出会日,次日东岳大帝出巡四方,视察民间祸福、吉凶。2003年,孟河镇和小河镇合并后,只保留了十月初六的庙会活动。

在这些重大的节日里,演戏、福礼都少不了古戏楼戏台,再加上平时也演古装戏,因而当时东岳庙内的主持大师,在地方士绅的支持下,发动当地百姓捐款,修建了这座古戏楼。

万绥东岳庙戏楼坐东朝西,台口正对东岳庙大殿,平面呈凸字形,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二层,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屋脊作“大顶翻筋”,正台屋面采用横梁架设,向外延伸屋檐。梁椽起翘,高出屋面,发八角台顶,台顶藻井绘图。台口两侧书对联一副:“离合悲欢天下事如斯而已,生旦丑净世间人尽乎此矣”;台口上方悬匾曰 “作如是观”。

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常州戏楼群”(万绥东岳庙戏楼)名称调整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程协润看来,万绥东岳庙戏楼的一大特色是舞台一侧披屋中设立的“乐池”。

“早先,绝大部分古戏楼台的建筑,都没有专门‘乐池’,奏乐的人不是坐在舞台一侧,就是坐在舞台的后面,有的还坐在舞台的下方,这样不仅影响了效果,还分散了观众的视线。”

万绥东岳庙戏楼能保存较好,与当地民众自发保护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以后,该戏楼先后被学校、供销社、粮管所等单位使用,但都得到了较好保护。

2002年以来,新北区政府与孟河镇政府曾前后3次斥资,对古戏楼按原貌进行了全面的整修。

老孟河和戏楼一样,是孟河镇重要的文化符号

“每年,一到庙会举办就到了戏楼最热闹的时候。”巢国成是孟河镇白兔墩人,今年77岁的他是万绥猴灯的第16代传承人。白兔墩距离戏楼三里路,无论以前还是现在,他都喜欢到戏楼来看看。

据他介绍,只要举办庙会,就会有演出。演出一般在庙会前三天就开始了。“唱大戏的一唱就是好几天,一直唱到庙会结束。庙会时,附近村民都来看戏,就连三四十里地远的人都会来到这里。”

唱戏的除了本地的,还有不少是外地的戏班子。万绥东岳庙的负责人孔林芳介绍,外地戏班子大多来自上海、苏州、无锡、苏北。

万绥东岳庙戏楼的后台板壁上至今还涂鸦着福胜班的戏班名称,但该戏班来自哪里已不可考。资料记载,福胜班曾在这里演出《邓家堡》《蜈蚣岭》《天水关》《凤凰山》《祭宝塔》《定军山》《长坂坡》《解珠宝》等曲目。

在万绥东岳庙戏楼以东约百来米的地方就是老孟河。“以前,一些戏班子和附近看戏的人,就是由这条河乘船而来。下了船,就能看戏,非常方便。”

孟河文史专家郭重威告诉记者,在当地,不少人又称老孟河为“古运河”,是沟通长江和京杭运河的重要河流。

老孟河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囯时就开挖了。郭重威介绍,历史上,老孟河经过了18次较大的贯通疏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唐代刺史孟简组织的疏浚工程。疏浚后,河水灌溉了附近上千顷土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农民温饱有了保障。同时,漕粮船只也可以由此入江,分流了漕运。后人为纪念孟简的功绩,把新疏浚的河道称为“孟河”,千百年来一直延用。

“经过时间的推移,当初的古运河道,如今在孟河就留下几公里的这么一段。”郭重威说,如今,老孟河和戏楼一样,已是孟河镇重要的文化符号。

表演猴戏,这里还是万绥猴灯传承的见证者

“除了演戏,这里还是表演万绥猴灯的重要场所。”巢国成透露,如今,万绥东岳庙戏楼已成为传播和发扬猴灯文化的重要阵地。

万绥猴灯的表演一般是在每年元宵节和农历十月的万绥东岳庙会前后。表演时,只见浩浩荡荡几十人的猴灯队伍,清一色着黄色猴衣、猴面具,由猴王、魁星和大旗开道,锣鼓喧天,威风凛凛。

巢国成介绍万绥猴灯正式流行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不是灯,而是一种集民间杂技、民间武术和民间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一直以来,巢国成所在的白兔墩以表演猴灯出名。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村里学猴灯舞的人越来越少,猴灯技艺曾一度中断。

20年前,时任白兔墩村党总支书记的朱建平召集了村上20多位曾跳过猴灯舞的老前辈,大家一点点回忆动作、服装、道具,再慢慢训练,最终组建成了现在的这支万绥猴灯队。

2012年,孟河镇文体站联合万绥小学,开设万绥猴灯传习所,每年从该学校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出二三十名学生,作为“小猴子”的培养对象。学校也把万绥猴灯作为学校特色课程,成立了万绥猴灯社团,设立了校本课程,编制出猴灯广播操,并邀请万绥猴灯的传承人定期来校指导。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万绥小学全校600余名师生人人会跳、个个能舞。传统艺术在书香校园里扎根,也让万绥猴灯的传承之路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到重要节日,‘大猴子’和‘小猴子’就聚集到万绥戏楼前演出,十分热闹。现在,万绥东岳庙戏楼已成为万绥猴灯传承的见证者。”巢国成说。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