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亦菲 图文报道
近日,来自全市的300余名参赛选手齐聚江南环球港,2024运动龙城大联赛常州市广场舞大赛(总决赛)开赛,大家以舞会友、切磋“舞”技,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舞”力对决。
运动龙城大联赛是常州市采取政府购买形式举办的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余年,内容和赛制设置都经过精心策划,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当主角”“唱大戏”的理念。
常州的群众体育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全的发展过程,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体育发展的奇迹。作为老“群体人”的童叔平今年已77岁,他扎根常州群众体育整整37年,可以说他是推动和发展常州群众体育活动的关键人物之一,他让群众成为体育主角,让群众共享常州体育发展成果。
编写《体育志》的日子,他对常州体育有了深刻的了解
童叔平是地道的常州人,1968年高中毕业之后的第二年他就被安排到宜兴插队。“我在农村是当体育老师的。”童叔平告诉记者,插队的日子其实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上大学、不知道还能不能上大学,但因为当时有体育运动的释放,让漫长而异常艰辛的那十几年变得没有那么难熬。
1981年,童叔平调回常州体育运动委员会工作,当时他的任务是负责编写常州的《体育志》。编写小队一共四五个人,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有些计划中的被采访者已经去世,根本拿不到第一手资料。”童叔平说,当时他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奔波在档案馆和图书馆之间,仿佛大海捞针一样,在各种各样的资料里面寻找与常州体育相关的只言片语。有些解放前的老报纸只能去报社翻阅,他们一张一张地翻阅着老旧泛黄的报纸,没有照相机,就只能用纸笔誊录。一辆自行车风雨来雨里去,吃了不少的苦头。“那个时候只要看到和体育有一点点关系的内容,就会非常有成就感。”童叔平说那种喜悦就像沙子里面淘到金子一般。
也是编写《体育志》的那段日子,童叔平对常州体育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1949年11月,常州解放刚半年就举行了第一届全市运动会。1950年4月,坐落于大观路的常州人民体育场扩建工程开工。当时,由于政府资金不足,苏南军区教导旅3000多名指战员,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搬运10万余块城砖建看台、筑围墙,并运煤渣、碾场地、铺跑道,用20天时间将常州人民体育场建成。1956年,厂矿、企业、机关建立的基层体育协会已经达到107个……
这些数据,始终印在童叔平的脑子里。在百废待兴的年代,环境、器材、项目、规则等软硬件匮乏,但依旧阻挡不了群众健身的热情。
以学校体育工作,撬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1982年,《体育志》的编写工作因为种种原因暂停,童叔平被调到群体科,真正开始接触群众体育工作,那时的工作重点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制定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这一标准的实施,对于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童叔平记得当时他们经常要下基层去学校抽查各个学校的体育达标测试情况。一般要测的项目包括肺活量、短跑、长跑、仰卧起坐、跳绳、立定跳远等项目,根据童叔平回忆,通过锻炼达标测试,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体质,体育锻炼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蔚然成风。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常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非常亮眼。早在1958年,常州市第三中学就获得了“全国体育运动红旗校”称号,并在此后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的体育荣誉。“我们办体育传统校的基础好,这些学校不仅促进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也为常州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才。”童叔平说,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辅相成,那个年代常州大力发展体育传统学校,涵盖了多个体育项目,为后续的常州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抓好学生体育工作对群众体育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童叔平说,学校体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能支持,通过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推动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争创为抓手,农村体育上了新台阶
上世纪80年代,农村是体育工作当中一个最薄弱的一环。为了改变农村体育的面貌,童叔平和当时的“群体人”以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以及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评选为抓手,开始解决农村体育硬件和软件的不足。
上世纪80年代末,溧阳县最先开始部署争创工作。“按照规定,当时体育先进县争创工作硬性规定要有‘四大件’。”这四大件包括游泳池、田径场、体育馆以及灯光篮球场。“当时的情况是既没有场地又没有人。”童叔平回忆当时下乡经常找不到专门解决问题的负责人,“场地有财政投入去建,人员、班子我们得帮他们建起来。”童叔平三天两头就往溧阳跑,溧阳的乡镇有的都在山区,交通及其不便,童叔平便和县里的工作人员坐着拖拉机下乡镇。“为了让他们成立班子、建活动室,我的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童叔平说,那时乡镇的全民健身意识并不普及,工作并不好开展。对于硬件设施已经初具规模的乡镇,童叔平还要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教他们如何发动群众、如何组织比赛、如何设计比赛规程、如何安排裁判……事无巨细,童叔平有时在乡镇一住就是一个礼拜。
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1990年1月,溧阳县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先进县,8个月之后,国家体委命名溧阳县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溧阳也成为常州第一个全国体育先进县。随后武进区、金坛市先后成为江苏省和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可以说,争创工作是一个转折点,让常州农村的群众体育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童叔平说。
摸清体育场地的家底,他磨破了脚
场地是群众进行日常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体育的命脉,为了摸清国家体育场地的家底,从1984年开始,国家每五年就会进行一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这样的全国普查童叔平经历了5次。
“要想摸清家底并不容易。”童叔平说,体育场地普查是一项艰苦、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系统、经济主体的体育场地设施,包括场地规模、数量、分布、投资情况、经营情况、附属设施和各种技术参数等。由于体育场地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系统和各种各样的经济主体,因此普查工作的执行难度也相当大。为了这项工作,童叔平和同事们磨破鞋子、磨破脚都是常事。八九十年代没有电脑,登记表汇总只能靠人工统计,想要查找一处场地只能翻阅原始资料,童叔平记得当时一摞一摞的登记表堆满了整间屋子。童叔平的突出工作也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可,他被评为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先进个人。
“现在的体育场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常州正在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童叔平感慨万分,最近十年间,飞龙体育公园、三江口体育公园、横塘河湿地公园、蔷薇公园……童叔平和所有常州市民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体育公园的建成、开放。“未来,我相信我们还将见证更多常州群众体育的变化与发展。”童叔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