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婕
本报通讯员 刘嘉琪 丁文锦
王洪国 图文报道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这个日子恰好是收获的时节。为了庆丰收,立冬之后,用新收获的谷子做一笼团子,便是横山桥人的“迎冬仪式”。
13日凌晨4时许,天蒙蒙亮,横山桥陆巷的陆平元和俞亚芬夫妇已经在灶头上忙碌了一阵,起灶、调粉、拌馅……这一天夫妻俩要和邻居一起做团子,以迎接周五农历十月半的到来。“每年这时候我们家至少要做1000个团子。”俞亚芬说。
灶头上,刚出笼的青团油亮光滑,看着就十分有食欲。这浓郁的青色究竟从何而来?陆平元说,与其他地方从艾蒿、泥胡菜中取色不同,他们家是以麦叶着色。大约一周前,陆平元收割了自家地里的麦叶,洗净煮熟,采用传统方法搅碎榨汁,加入些许石灰水,然后不停地过滤萃取出“青”水,这便是他家青团草叶清香和纯粹青色的来源。“先做青汁米粉饼,然后放锅里煮得膨胀开来,再和准备好的面粉一起和面,这个过程中还要继续加青汁。”陆元平说。
和面,是陆平元的拿手好戏,十七八岁时就跟爷爷学做团子,坚持传统手揉,近50年的揉面经验让面团更有韧性,他的诀窍是反复揉捏面团至干粉不沾手就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当天,一起做团子的邻居有十几人,大家带着丰富的馅料来,青菜馅、萝卜丝馅、豆沙馅、咸菜馅、芝麻馅,爱吃的都可以包进面皮里。
灶头前,邻居小陆正看着火候,他告诉记者,每年做团子,邻居们都有分工,而他被分配到的便是蒸团子。“等到按压团子表皮回弹,这笼团子就能出锅啦。”正说着,一笼青团出锅,记者注意到,团子表面像是上了一层釉,小陆解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上笼蒸前,必须给团子洗个“冷水澡”。
随着一锅锅团子出炉,街坊邻居们受邀品尝。“传统手法做出来的青团一吃就能吃出来,味道更香甜软糯,希望传统制法的青团技艺能传承下去,也让这份传统的味道流传下去。”街坊王洪国说,十月半吃团子,不仅仅是品尝一种食物,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