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雨露 王锦萍 文
王锐 摄
河道清澈见底,水生植物点缀其中,好一道风景线。6日清晨,五星公园被初冬阳光逐渐唤醒,不少住在附近的市民前来散步晨练。
过去,十字河由于水体动力不足,加上附近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河水自净能力基本丧失,水质持续恶化,成了大家都不愿意靠近的臭水河。近年来,市排水管理处在十字河周边进行控源截污,并就近将老京杭运河水采用超磁净化工艺后,对十字河进行生态补水。这不仅改善了河道本体水质,还加强了河道水体的流动性,加速了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市排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董阳说:“通过源头治理、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十字河实现了从黑臭向清水的转变。”
与十字河一样实现从“黑、臭、脏”到“清、透、净”转变的,还有位于老城厢范围内的东、南、西、北市河和锁桥河等5条河道。“我们对这5条河道实施了老城厢清水工程,工程采用‘源头净化+过程活水’的技术路线,分别在广化桥绿地、青山绿地和椿桂园绿地建设净水设施,总净化活水规模11万吨/日。净水设施主要结合绿地建于地下,采用超磁处理工艺去除源水中的污染物。工程末端设有抽排泵站,促进水体流动,实现了水体活化。”董阳告诉记者,在实现控源截污和水质净化的基础上,市排水管理处还打造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下森林净化系统,重构水生态环境,促进河道生态自净功能的恢复。
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提升城市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优美生活环境的呼声。
近年来,我市坚持“两网、五水、百站、千源、万户”共治,建立“源网厂河、规建管养”一体、“责权一体”的管理架构,通过持续创新发展增强系统安全性和韧性,不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以及“降水量、降液位、升水质、升绩效”目标。常州也因此成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收集效能提升的全国典范。
“我们主要通过一体化管理实现高效有序的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收集处理。”市排水管理处党委书记、处长许光明介绍,多年来,常州排水一直坚持厂网并重、管网先行,坚持多规合一、雨污同管同养、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互联互通”工程,加强源头精细管理,多环节联动促进高效查治问题。
从1993年介入对小区管网建设的监督验收,逐步形成从地块出让到验收交付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在2010年前完成近500个老旧小区的分流改造,并长期开展老小区排水管道的排查治理工作;近年来采用“排水许可+排水户合同”的排水户管理模式,构筑全方位管理体系。多年来,市排水管理处始终采用“大分流、小截流”,使污水系统与河道物理隔离,坚持雨污分流和源头治理优先的整治原则。
同时,常州排水还在对市区污水系统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一厂一策”整治方案。按照“收污水”“治雨水”“挤外水”“强管理”的治理策略,采取污水厂提标改造、主管网排查整治、截流系统“挤外水”、“小散乱”联合整治等措施,开展排水管网周期性检测。
目前,我市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无雨天返黑返臭现象,河道水质指标提升,部分河道已恢复生态功能。2023年,全市国考断面累计优于地表水Ⅲ类比例为85%,51个国省考断面累计优于地表水Ⅲ类比例为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