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霅煜 通讯员 陈丽
12月8日,市红十字会举行“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仪式,七支各具特色的专业志愿服务分队全新亮相。来自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技能特长的志愿者经过整合,形成更具规模和组织性的志愿服务力量。
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戴亚东表示,多年来,市红十字会围绕应急救援、人道救助、“三献”工作、救护培训、养老照护等核心业务,常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锻炼出一支支具备专业能力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用实际行动积诠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市红十字会呼吁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一起来传递爱的接力棒,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温暖与希望。
应急救援志愿者 守卫城市安全的超级力量
开展应急救援是市红十字会一项长期工作,目前,全市共建有8支红十字救援队,骨干队员近200人。无论是自然灾害的救援现场,还是各类赛事的保障一线,都能看到他们身着队服、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的救援技能,守护着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红盾应急救援队(以下简称“红盾”)就是这样一支充满热血与担当的队伍。队长鲍新振介绍,2018年,常州遭遇了罕见的暴雪天气,他成立的市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迅速行动,以协会名义筹建了汽摩应急救援队,队员们凭借着对越野车辆的熟练操控,成功解救了众多受困车辆。从此,他们便踏上了公益救援的征程,并于2022年在市应急管理局正式注册成立。
2023年8月,河北涿州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红盾接到救援指令后,迅速派出8名队员前往灾区。到达现场后,他们发现洪水淹没了村庄,房屋全部浸泡在水中,水域环境复杂,水深不明,又缺乏信号,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但队员们依旧驾驶着冲锋舟,义无反顾地进入受灾区域。“所幸,他们成功解救了多名被困群众,一起平安归来。”鲍新振说,离开涿州时,数百名当地百姓拉着横幅、举着鲜花在高速口送行,那一刻,他们感受到无比的荣耀,也更加坚定了继续从事救援工作的决心。
赛事保障也是救援队工作的重要部分。仅去年一年,红盾为各类赛事提供保障服务就多达近200次。在赛事筹备阶段,队员们负责物料整理、现场指引和安全保障等工作;比赛期间,他们会在每个赛场配备医疗应急救护人员,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其他救援需求,一年365天随时待命,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执行5场任务。
鲍新振介绍,为确保队伍的专业性和战斗力,红盾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志愿者需经过一年的考核,通过对思想行动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估,才能成为正式队员。目前,红盾共有61名志愿队员和130多名志愿者。
救护培训师资 提升公共安全的传播力量
连续多年,我市将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事项目,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支庞大的救护培训师资队伍。2003年开始,市红十字会就逐步开展救护师资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人取得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证,在全市范围内传播急救知识、培训急救技能。
何瑜是一名政务热线的接听人员,经常接到市民关于发生意外需要急救的电话。她在2017年通过培训考核取得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证。应急救护知识的积累与储备让她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应对工作中出现各种类型问题的求助。她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公益普及讲座,走进机关、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向不同人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随着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的不断深入开展,她也得到了学员们的认可与感谢。
黄飞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专业教师,也是常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中坚力量。在日常的教学岗位上,他尽心尽责,传授专业知识,培育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他更是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积极推动者,不断探索与实践应急救护教学的新路径。2024年6月,黄飞老师的一篇旨在增强民众自救互救能力的论文,入选第二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专题分论坛,并获邀发表演讲。
杨超毅、王彩仙是红十字会志愿者,也是救护师资。据他们介绍,市红十字会年培训量近600场,超10万人次,忙碌时一天会开展两场培训,工作量不小。“救护技能其实需要不断复训,这不是日常频繁使用的技能,很多人在几个月后就会忘记具体的操作步骤。”杨超毅表示,救护培训可以不定期重复开展,以巩固和更新知识。
随着社会各界急救意识的普遍提升,急救培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培训的目的是让学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王彩仙说,救护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这些技能在近两年成为了热点。
通过培训提高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救护培训师资在默默为社会的公共安全做出贡献。“曾经有学员告诉我,他在体育馆用心肺复苏成功救助了心脏骤停的人,感觉就像我也参与了施救,特别开心。”杨超毅说,这时他深刻感受到培训是有成果的,作为培训师,他备感自豪。
遗体捐献接收
守护生命馈赠的温情力量
多年来,市红十字“三献”工作成绩斐然,优异表现离不开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入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共18330人,成功捐献114人;全市人体器官捐献报名登记志愿者累计超过2万人,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78例、角膜捐献共163例;申请登记遗体捐献共1503例,实现遗体捐献232例,用于医学教学与研究。
在“三献”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位特别的志愿者——关树礼。他是遗体捐献者去世后的接收人,是无数家庭在失去亲人时的坚强后盾,守护着遗体捐献者生命最后的馈赠。2010年,我市遗体捐献接收站成立后,退休后的关树礼便全心投入这项工作,负责与捐献者的家属沟通,安排遗体的接收和告别仪式,并为他们的后事提供支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对逝者的尊重。
“每当接到捐献者的遗体,我都感受到一种沉重的责任。” 关树礼说,他的工作不仅仅是妥善安排好遗体,更是帮助家属走出失去亲人的阴霾。他与家属沟通时,总是耐心细致,尽量解答他们的疑问,缓解他们的焦虑。“很多家属对遗体捐献的过程并不了解,甚至会有误解。我需要让他们明白,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关树礼表示,在为捐献者安排告别仪式时,尽量做到细致入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让家属感到温暖和安慰。
这份工作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关树礼认为,遗体捐献是一个医学行为,他的任务就是帮助捐献者完成“对社会做贡献”的最后心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遗体捐献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十多年来,几乎每位‘大体老师’都是我来接收的,每年都有三四十位,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增加。”关树礼说。
在与家属的沟通中,关树礼常常会和他们探讨生死观,他觉得,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正在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对死亡没有那么多忌讳,开始接受遗体捐献这一行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死,珍惜生命。
“我将继续坚守在遗体捐献接收的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关树礼相信,通过每一个志愿者的努力,“三献”事业会更加深入人心,激发更多的社会共鸣,凝聚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