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常有善育”工程
“普惠托育”破解“小小孩”照护难
本报讯(庄奕 卫健宣) 1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和市残联聚焦“常有善育”民生工程,解读我市稳步推进托育服务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放开,双职工家庭中0—3岁幼儿的托育需求逐渐凸显。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谁来带?针对生育路上这一大“拦路虎”。今年我市积极打造政府主导保基本、市场主体广覆盖、社会补充更便捷、家庭兜底为基础的立体多元、性质多样、统筹发展的托育服务发展格局,通过社会多方共同发力,给“最柔软群体”以坚实守护。
加大普惠托育机构扶持力度,可以有效降低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完善和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市卫健、教育、财政部门联合出台《常州市普惠托育机构认定及经费补助管理办法(试行)》,对新建普惠托位按1万元/托位给予建设补助,对幼儿园办托按5万元/班给予改造补助,对建成省普惠、省示范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6万元激励补助,对连锁品牌机构办托给予20万元运营补助。落实水电气民用价格政策。今年市、区两级财政补助普惠托育体系建设800余万元,普惠性托育机构水电气节省支出453万元。
构建多元模式,强化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优先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全市幼儿园办托比例占59%。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有34家社区托育点、1591个托位。鼓励向小月龄婴幼儿家庭提供托育服务,15家托育机构开设乳儿班。鼓励单位举办福利性托育服务,有3家企业举办托育服务,市总工会联合团市委全年组织273个爱心托管托育班,惠及职工子女近万人。通过扩大“普惠托”,推进“社区托”,鼓励“单位托”,支持“幼儿园办托”,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
推进医育结合,不只解决没人带娃,还要把娃带好。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建立一对一协作关系,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形式为入托婴幼儿提供基本和个性化健康服务,目前约60%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关系,2025年实现全覆盖。依托市、区两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举办膳食营养指导和防止意外伤害、救治培训等,提升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开设婴幼儿养育照护门诊,提供专科服务。
注重优生优育,确保群众“生得了”“孕得优”“育得康”。为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提供免费卵泡监测或减免“试管婴儿”费用,全年为3191位备孕困难的适龄妇女提供7216次免费卵泡监测,为106个有需要且符合条件的家庭免费提供1次取卵—移植手术服务。加强危重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实现连续3年孕产妇零死亡。实施出生缺陷防治工程,免费开展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听力筛查,各项筛查率均达99%。全面推进儿童孤独症联合筛查工作,建立健全初筛—复筛—诊断—康复的连续服务体系。建成市级儿童友好医院10家,建立全市首个遗传病诊疗MDT门诊,创建省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全市有托育机构381家,托位数2.41万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创成省普惠托育机构57家、省示范性托育机构19家,市普惠托育机构44家,75%的托育机构月收费在2000元以下。
聚焦“常有健康”民生工程
努力实现群众“大病不出市”
本报讯(陈荣春 卫健宣) 1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聚焦“常有健康”民生工程,解读我市在打造“常有健康”民生名片、全方位全周期护航百姓健康方面取得的成效。
医疗资源配置向“更加均衡”迈进。市二院城中院区搬迁至延陵院区,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竣工投用,市妇幼保健院公卫大楼项目完工。
医疗服务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加快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市二院成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校地协同融合、创新发展。全市遴选扶持肿瘤、脑血管病等市级诊疗中心20个;人工心脏技术治疗心力衰竭、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等医疗突破关键技术17个;扶持县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危急重症救治五大类中心10个;精神、老年医学等薄弱专科领域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10个;重点护理团队10个,通过核心专科能力建设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努力实现群众“大病不出市”。
急救体系建设向“更加智慧”迈进。新建市医疗急救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形成由42个院前急救站点、东南西北4个生命支持中心、60辆5G智能救护车、12家三级医院相互链接的快速医疗急救圈,全市120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14.2分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了“急危重症,上车即入院”。
基层卫生服务向“更有医靠”迈进。建设永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分泌科、横林镇中心卫生院康复(偏瘫)科等全市基层重点特色科室25个。全市新建省基层慢病筛防中心5个,省级基层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5个,高血压靶器官筛查工作站7个,建成运动健康指导门诊12家。在武进区启动慢性病医防融合综合试验区项目,医防融合工作入选2024年健康中国实践优秀案例。
卫生惠民服务向“更优体验”迈进。实施卫生健康“十百千万”惠民工程,即改善医疗服务十项举措、百家企业健康促进行动、千场健康知识科普活动和落实百万人群健康保障服务。其中,在全省率先推行的“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已惠及患者20万余人次,节省费用300余万元。在省内率先开展“云影像”服务和检查结果互认,成为全省首个“无胶片”城市,门诊、住院人均检查频次分别同比下降17%、8%,同比节约近5300万元。
中医药服务向“更加可及”迈进。创成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4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2个,提升国字号专科建设成效。实施中医药“零距离”服务,新增五级中医馆10家、四级中医馆8家,设立基层孟河医派名医工作站30个,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能提供8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