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赵志萍 蔡晓丹 秋冰 文 胡平 摄) 昨天,在兰陵街道的江南豪华花园,记者看到一座造型别致的“清洁小屋”,屋内配置了自动臭氧除臭机、排风扇、灭蚊灯、生活垃圾分类桶、摄像头等设施;屋外设有洗手池,一旁设有醒目的有害垃圾投放柜,居民可以精准投放。该小区“清洁小屋”是我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一个样本点。截至目前,在城市建成区已累计建成垃圾分类房1290个,这些“清洁小屋”为居民提供生活垃圾“四分类”服务。
近年来,我市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抓手,实现了城市建成区1347个居民小区“四分类”设施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打出了“组合拳”,将垃圾分类设施——“清洁小屋”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要求新建小区建设同步对照《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备配置标准》落实垃圾分类房建设,按照“宜房则房”原则,开展小区垃圾分类房(清洁小屋)建设,有序推进撤桶并点管理,改善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环境,不断推进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升级改造。
随着“清洁小屋”上岗,居民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小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江南豪华花园小区居民陈先生说:“一开始,大家都嫌烦。现在,我们对如何分类熟悉了,也越来越配合垃圾分类工作。”除“清洁小屋”外,一些小区还配备了智能回收箱,通过自动识别、称重,分类收集纸类、塑料、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居民只需用手机扫码,即可实现垃圾积分兑换。
为了让“清洁小屋”整洁、有序、规范,我市先后出台了《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导员工作规范》《常州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等文件,为“清洁小屋”垃圾分类设施正常运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同时,我市持续落实宣教引导,在全市范围内今年累计开展垃圾分类培训874次,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活动3177次,发放宣传手册23.8万份。
据悉,市城管局等7部门近日还发布了《常州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5年,全市居住区、单位实现可回收物收集点、大件垃圾收集点全覆盖;2026年,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至少建成投运1座全品类可回收物综合型分拣中心,回收体系全面建成;2027年,实现全市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回收体系高效运行、政策保障健全有力,回收体系进入常态化运行管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