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吕洪涛 图文报道) 20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民生实事完成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和市民政局聚焦“常有众扶”民生工程,介绍全市在持续推进民生兜底保障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助残救困
新建成8家“德康驿站”,97家“残疾人之家”常态运行
打造“德康驿站”常州品牌,我市探索建立了“医院+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模式。今年,我市新建成8家“德康驿站”,截至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35家,覆盖全市74%的镇(街道),在全省位居前列。
今年我市调整了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运营模式,引入第三方受托机构,为低保、低保边缘、特困及支出型贫困等低收入人群提供康复辅具适配服务。通过线上申请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实现“辅具在身边,服务零距离”。
市残联制定了《2024年度常州市综合性“残疾人之家”提升改造民生实事实施方案》,7家综合性“残疾人之家”机构按照“一家一案”精心组织实施,于10月份全部通过了省残联评估验收。
今年,我市常态化运行“残疾人之家”共97家,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并向有需求的村(社区)进行延伸。
关爱儿童
74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服务10.2万人次
今年,我市新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8家,并进行了扩面增容,将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74家,共开展各类活动4000场,服务对象10.2万人次。
团市委重点关注“6—16周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为主的困境青少年群体,“一户一策”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组建近1000人的“希望家长”队伍,引导200余名圆梦行动受助学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关爱活动,全年建成梦想小屋124间。
慈善救助
给197人次非本地户籍遇困家庭发放救助金58.46万元
今年3月,市民政局联合市慈善总会实施“临时救助+慈善救助”联动救助项目,积极践行对外来人口的关爱。截至目前,我市已对197人次非本地户籍遇困家庭伸出援手,发放救助金58.46万元。
推动非本地户籍遇困对象“一户一档一策”电子档案全覆盖,约1500人建立电子档案并纳入动态监测。
积极开展“冬暖夏凉”慈善送电项目。市民政局及时与市慈善总会联动,对全市1.2万户低收入家庭开展一次性免费送200度电,支出资金130余万元,加上原本每年就为其减免的180度电,每户家庭每年可获得380度电的援助。
大力推进“慈善助医”项目。新北、天宁和钟楼开展“慈善助医”项目试点,对三区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低收入人口,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保目录内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各种补充型医疗保险(含商业医疗保险等)报销后的个人自付费用实行非申即享、兜底救助,尽可能减轻他们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