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城事 情报站
2024年12月25日

武进绿建区:

从绿建先行到零碳示范,有哪些变化?

■本报记者 殷雯馨

本报通讯员 汤乃颖

初冬时节,走进武进绿建区,发展向绿、向新图强的热潮扑面而来。

作为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武进绿建区通过绘就“两湖”创新区“双碳”先导区蓝图、锚定全市近零碳试点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含绿量”、减少“含碳量”、增加“循环量”,加快勾勒着“零碳未来”的实景画卷。

提质增绿

锚定“零碳”建设

近零碳园区是什么样子?在武进绿建区,藏在细节里的低碳因子随处可见:屋顶会“发电”、墙面会“呼吸”、地面由建筑垃圾再造而成……3平方公里的园区内,低碳建筑、绿色产业、智慧管理的绿色动能充分涌动。

“利用园区开发的近零碳园区管理平台,集成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将园区碳减排量、能源使用结构等数据‘尽收眼底’。”绿建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园区内的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二星以上标准设计,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超30%。

在园区横溪路北侧,江苏华亚工程设计研究院总部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项目1号楼采用了独特的砼木混合结构,在我市是首例。“将加拿大花旗松加工成胶合木构件后,用钢连接件和锚栓连接,在节能、低碳、造价和工期等方面都优于混凝土。”华亚副总经理乔烨说,绿色节能低碳已融入园区肌理,先进的绿建技术和减碳工艺项目不在少数。

按照《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绿建区对齐标准、补齐短板,先行助力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逐绿向新

扛起“先导”担当

今年10月底,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成,南医大常州医疗健康科技园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无论是以“漂浮光晶”理念设计的图书综合楼,还是广泛使用BMI+AR、智能无人升降机等绿建新技术,该项目成为国内“产教学研用”合作的新样板,有力助推“两湖”创新区“双碳”先导区申报全省“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

“绿建绿”撞上“两湖蓝”,双方加快协同联动发展。绿建区充分发挥在建筑领域先行探路的优势,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深入开展“两湖”创新区核心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合作,从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全过程技术服务、创新推进试点示范等方面,支持“两湖”创新区“双碳”先导区打造成集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基础设施、低碳交通等体系于一体的城市客厅、科创高地。

全市首个近零能耗建筑“长三角低碳循环创研谷”建成投用,江理工武进绿建区协同创新园行政楼获批省级高品质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校史馆获批省级近零能耗示范项目……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的高品质绿色建筑加快落地。截至目前,武进区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超3100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约用电8.2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56.7万吨,相当于多植树31万棵。

点绿成金

驱动“双碳”未来

碳排放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量化?碳作为资产,抓不住、用不了,如何变现?位于武进绿建区的长三角碳管理体系研究院开发了针对控排企业的碳管理体系贯标系统和针对出口企业的绿色贸易服务平台,将企业环境效益加速转化为经济效益。

“我们致力于打造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算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平台生成产品碳足迹报告,实现点绿成金。”长三角碳管理体系研究院负责人唐文斌表示。

研究院由常州市政府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建,今年已为全市400多家企业提供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认证等服务,并获生态环境部“碳达峰、碳中和公众宣传基地”授牌。

“计划5年内贯标企业1000家、服务出口企业1000家。”唐文斌告诉记者,研究院将积极开发EATNS碳管理体系课程,开展减排首席技术官培养项目,不断壮大“绿”领人才力量,更有效地服务企业,提升常州在全国碳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没有上一篇了... ... 2025常州灯会本月31日亮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