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城事 家门口
2024年12月29日

冬日里的腌菜,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和温情

大石头“压”出美味,让迎接寒冬的仪式感倍增

■庄奕 图文报道

12月25日一大早,家住钟楼区三堡街社区新航仪宿舍的陈阿姨来到后院,吃力地搬开重重的压缸石,从缸中精心挑选了两棵酸菜,装在塑料袋中,递给了特意上门来取的小姑子。

小雪时节腌的芥菜,进入冬至后就到了最佳赏味期。陈阿姨的亲友会陆续上门,高高兴兴地接受岁月的馈赠。这份彼此心照不宣的约定,已经持续了40多年。

今年71岁的陈阿姨,是在钟楼区新闸街道连江桥村组长大的。“怎么腌菜我是从小看到大,根本不用学,天生就会。”陈阿姨忆起小时候家中长辈腌雪里蕻的过往,眼中满是怀念。

雪里蕻入缸前需要清洗晾晒。每到11月的晴好天气,村里家家户户晒菜忙——长凳、晾衣竿、水泥板、窗台……目光所及之处,都是雪里蕻。晾晒、清洗之后,就到了腌菜的关键步骤——揉盐。要将适量的盐均匀地撒在雪里蕻上,然后用双手反复揉搓。盐与蔬菜的汁液交融,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清香。揉搓的力度要恰到好处,太轻了盐无法渗透,太重了则会损伤蔬菜的纤维。揉好的雪里蕻被长辈一层一层地码放进洗干净的腌菜坛里,每一层都要压实。最后封上坛口,在坛沿注满水,静置个把月就可以食用。

雪里蕻看上去不起眼,却犹如中药里的甘草,是菜中的百搭:它既可与鱼虾肉为伍,也能与笋、豆腐相处甚欢。在陈阿姨小时候,每到冬天,村里都会干塘抓鱼,长辈把鱼捉完后,她也会下塘摸些小鱼小虾。母亲会把雪里蕻与她摸到的杂鱼小虾用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后端上桌,一家人吃得无比开怀。那时连江桥村的附近还有片竹林。一到春天,她就提着篮筐,手拿特制铁铲,一铲一提,一根完整的竹笋就被挖了出来。她满载而归后,母亲就把竹笋切成片后和雪里蕻一起翻炒。这道菜开胃下饭,越吃越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本来是艰辛的,可有了母亲的一双巧手,就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除了雪里蕻,大白菜、豆角、红萝卜也可以腌,它们都是餐桌上的常客,陪伴着陈阿姨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寒冬。后来日子越过越好,腌菜这样平凡温暖的味道,却根深蒂固地留在陈阿姨心中,以至于少不了它的陪伴。

“这些年腌的酸菜,都是我一脚一脚踩出来的。”陈阿姨家有一口看上去深不见底的大缸。制作酸菜的关键环节是“踩缸”,她将晾晒过的芥菜像拧绳一样拧成团,平铺在缸里,然后穿上新雨鞋,套上鞋套进入缸里用脚踩压。每铺完一层都要用力地踩,铺一层菜后再铺一层盐,直至铺满,再放上重重的压缸石。“腌制初期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对身体有害,过了一个月后食用更安全。”陈阿姨说,腌菜这一习俗,让迎接寒冬的仪式感倍增,它与家乡和亲人的味道紧密相连,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和温情。纵使生活再丰盛富足,有些滋味仍然能勾起叩问味蕾的缕缕乡愁。

没有上一篇了... ... 听天宁宝塔钟声 赴璀璨花火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