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远航
通讯员 夏丹 张旭
飞机延误险是在飞机受天气或者自然灾害影响,延误起飞或者取消航班时,保障乘客可以获得一定赔偿的一种保险,但在常州一名男子孙某手中却成了诱骗“羊毛党”的诈骗手段。短短三个多月时间,犯罪嫌疑人孙某就以“薅羊毛”为由诈骗了8名被害者14.56万元。
“薅羊毛”赚高额赔付
“我有内部消息,知道哪个航班会延误,到时候买这个延误航班的机票和延误保险,延误了就能通过保险赚钱,一趟能赚4000元左右。”2022年7月,小白的朋友孙某找到她,透露了一条靠“薅羊毛”致富的法子。孙某声称,自己认识机场和保险公司的员工,可以提前得知哪些航班会延误,只需要给他钱,购买他指定的航班,并购买延误险,然后坐这些一定会延误的飞机,经过三个月的运作后,每一趟航班可以赚取五六千不等的高额延误赔付。
孙某口中“合法地薅羊毛”让小白十分动心,于是立即给他转账了包含机票、保险以及信息费在内的2750元,一起飞往重庆。有的玩还有的赚,如此好事怎么能不带上朋友一起?很快,小白就带动了不少好友跟着孙某一起薅羊毛,短短3个月时间,小白等8人跟着孙某搭乘了十几班飞机飞往全国各地游玩,吃喝玩乐的同时还美滋滋地等待着即将到手的“高额赔付”。
到不了账的“延误理赔”
然而三个月后,小白等待的延误赔付却迟迟没有到账,与孙某联系时却得知,因队伍中有人的资质信息未通过审核,所有人的赔付都不能到账了。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砸在已投入5.5万余元的小白头上。而与此同时,在她鼓动下加入的朋友也开始向小白讨要说法。为追回钱款,小白等人多次找到孙某,孙某先以“年底工作忙导致回款延迟”等理由拖延,后又称因队伍中有人的资质信息未通过审核,所有人的钱都打了水漂。
“我还被你们连累了赔不到钱呢!”留下这么一句话,小白就被孙某拉黑了。无奈之下,追债队伍中的小钱试着联络保险公司,询问自己航班延误险的购买情况,希望能得到赔偿,却被告知了一个更令大家震惊和绝望的消息:这8个人从未购入任何与延误险相关的保险产品!
一头是孙某迟迟还不出钱,另一头是保险公司否认购买过延误险,原本计划靠延误赔付发财的众人终于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前往公安机关报案。2023年11月,孙某至湖塘派出所投案。本案于2024年6月移送武进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薅羊毛”原来是个骗局
原来,孙某所说的“依靠内部信息源搭乘指定航班即可赚取高额延误赔付”从始至终都是谎话。2022年7月,待业在家的孙某曾想利用延误险赚钱,于是先买了一趟经常延误的航班试验,但当时他就发现,因特殊原因导致延误所获得的赔付费用非常低,靠薅这个羊毛根本赚不到钱。不过,孙某却并未死心,他决定以“薅羊毛”为诱饵来坑骗“羊毛党”。
经检察机关审查查明,2022年7月至11月间,犯罪嫌疑人孙某编造认识机场和保险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提前知道航班的延误情况,按照其指定航班购买机票及延误险,乘坐飞机后一定时间内即可获得高额理赔等事实,以代买机票和保险、收取信息服务费等理由,引诱8名被害人向其支付钱款,共计骗得人民币145600元,用于个人生活消费、购买机票等。2024年11月4日,武进区检察院以诈骗罪对孙某提起公诉。鉴于孙某在审查起诉期间已经全部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谅解,11月19日,武进区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并作出判决,孙某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十五万元。
检察官提醒,诈骗手段虽然花样百出,但大多抓准了人们难以抵御“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但这样赚“容易钱”、赚“快钱”的手段背后往往难逃陷阱。广大市民应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不要轻信所谓内部消息、特殊门路。
同时,本案检察官张旭也指出,“薅羊毛”原本是帮助消费者利用商家发放的补贴、折扣券、优惠券等福利,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想要的产品,但一些不法分子却“薅”出了一条“生财之道”,他们通过不正当的技术手段,例如虚假注册、套用他人资料等方式“欺骗”平台、利用系统漏洞恶意获取大量不当利益。张旭提醒,一般情况下,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在遵守平台规则的条件下进行的真实交易,获取补贴福利,属于合法行为。相反,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伪造虚假身份信息,进行交易套利的行为,在达到一定的金额数量后,可能会触犯刑法。消费者一定要注意区分合法薅羊毛和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不要逾越法律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