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蕾 吴燕翎 王锐
本报通讯员 于玮璟 葛美云 图文报道
签下入驻意向书的那一刻,常州明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建明明白,他和他的企业将要割舍过去23年打拼的土地,去追逐一片更高效、更具规模的“产业原野”。
11月20日,全市体量最大的印染行业“绿岛”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盛源热能印染技术研究示范中心,签约落户新北区西夏墅镇新北生态织染工业园。之后的40天里,包括明泰纺织在内的21个印染项目陆续完成入驻签约。
一方面,园区以“绿岛”项目为载体,承接全市优势印染资源;另一方面,通过“零地技改”激发园内企业“向上生长”。“破”“立”之间,全市印染行业正开启一场成长式“产业迁徙”。
一条“入园进区”必由之路
印染,上承织造,下启家纺,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却一度饱受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的困扰。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颁布,对加速太湖流域纺织印染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2020年,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内探索“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绿岛”模式的省份,常州也顺势拉开印染行业集聚整治的攻坚帷幕,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建立三大印染集聚区,推动成长型企业“入园进区”。
其中,新北生态织染工业园被寄予厚望,在推动印染企业集聚发展中扮演着“破冰”的重要角色。如今,园内有23家印染企业,其中规上企业占13家。2023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税收达8100多万元。
“虽然新北生态织染工业园推动了印染企业的集聚,但这种集聚仍停留在物理层面,转型迫在眉睫。”西夏墅镇副镇长邵学鹏说。
为促使印染企业加速从“物理集聚”到“化学裂变”,今年,西夏墅镇从600公顷新北生态织染工业园中划出24.3公顷,打造盛源热能印染技术研究示范中心“绿岛”项目,承接全市超50家印染企业转移。“绿岛”外、园区内保留企业,也通过“零地技改”打开向上发展空间。
“西夏墅建‘绿岛’项目,有良好基础。”邵学鹏说,新北生态织染工业园是目前全市可开发面积最大、基础设施配套最齐全、环境容量最大的印染集聚区。与此同时,在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方面,园区也已形成成熟配套。
一场成长式产业“迁徙”
“每染一吨纱就耗水150多吨,光污水处理费就上千元。环保不达标就经营不下去,而投入大量资金治污后,生产经营成本大幅抬升、企业不赚钱,同样经营不下去。”记者采访西夏墅镇的印染企业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进入“绿岛”成了企业的最佳出路。
何为“绿岛”?盛源热能印染技术研究示范中心项目负责人冷海峰介绍,以“产业园区+连片净地+工业上楼”发展模式,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供气、统一供热、统一治污、统一中水回用”,彻底打破拖累传统印染产业改造提升的“坛坛罐罐”,推动企业危废收集“化零为整”。“进‘岛’后,企业污水排放量将减少74%、COD(化学需氧量)减少70%、氨氮减少60%、总磷减少80%、总氮减少62%,大幅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
“进岛”,不仅仅是一次跨区域搬迁,对于企业来说,更是一场成长式“迁徙”。邵学鹏说,根据产业升级目标,西夏墅镇对“进岛”印染企业生产规模、工艺设备、环保水平都设立相应的门槛。“无论是腾出产业区域,还是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西夏墅镇,都将有更多空间培育出自己的‘金凤凰’。”
产业“迁徙”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要素的重新分配。为实现片区土地在横向和纵向上功能兼容、空间联动,西夏墅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方式探索混合产业用地成片综合开发,为园区纺织、服装等配套产业提供低成本发展路径。
一回“没有前车之鉴”的探索
但,仍有不少印染企业负责人处于观望状态。
让黄建明最终下定决心的,是一份《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印染行业“一企一策”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的通知》——“集聚区外,除认定的16家印染企业为拟提升保留点外,其余原则上全面关停转型”。11月26日,黄建明和宏图路上其余5家纺织印染企业负责人一起签下“绿岛”入驻意向书。
明泰纺织位于新北区龙虎塘民营工业园内。黄建明至今记得,2003年前后,厂区门口宏图路上的火热场景——不到1000米的宏图路,一度聚集20多家印染企业,每年3—7月生产旺季,满载布匹、纱线的货车便川流不息,“宏图路也见证了常州印染行业的繁华”。
然而,时移世易,大浪淘沙。如今,宏图路上只剩下包括明泰纺织在内的6家企业。“正是在一次次技改创新中,企业不断涅槃重生。”黄建明说,如今,明泰纺织已成为行业里以创新、品质取胜的“新生代”,年产值达1亿元。
黄建明坦言,在签入驻意向书之前也有过很多顾虑,“真金白银”投入巨大——光搬迁费就达上千万元。“但思前想后,‘进岛’只是‘阵痛’。公司早就想打造数字化印染工厂,进入‘绿岛’恰似‘一张白纸’有了重新创作的空间。”黄建明说,“今后环保问题交给专家来处理,企业只需专心抓生产,争取打造为‘岛’内的标杆企业。”
“这是一个破旧立新、化难为易、危中见机的过程。”邵学鹏说,企业在顾虑、畏难、期盼的纠结中徘徊之时,西夏墅镇也成立了印染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问题协调、工作会商等机制迅速建立,专班工作人员深度走访企业,收集诉求,并据此优化惠企服务政策。
为顺畅各区域之间要素指标流通,西夏墅镇创造性打通污染物排放指标转移通道;帮助设备更新改造印染企业争取政策补贴和贷款贴息;在新项目建设的2年过渡期间,维持原厂区生产不中断,确保生产、产业提升两不误;同时,西夏墅镇也积极与江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进岛”企业提供智力保障……“眼下,西夏墅还在积极向上争取,希望能有更多政策支持。”邵学鹏说。
一次“零地技改”的“向上生长”
“进岛”的企业要升级,新北生态织染工业园内、工业“绿岛”外保留企业也得转型。
作业机械轰轰作响,电焊火花四溅,日前,在常州京江源纺织有限公司所剩无多的空地上,一栋5层高、总投资1000万元的中水回用车间正在抓紧建设,项目建成后,处理过的中水可以重新回用到企业生产生活中,回用率约达总处理水量的65%。
京江源为集织造、染整、成品制造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企业加大技改,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配套完整的污水、废气处理系统,如今,每加工1吨布可降本增效500元,每年加工2万吨布就可降本增效1000万元。2024年,企业销售额预计达6亿元。
常州永宝利染丝有限公司则以“智改数转”方式开展“零地增效”改造。在永宝利倒筒车间里,600锭倒筒设备正满负荷生产,据悉,该设备技术已达行业领先水平。多年来,企业聚焦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今年又投资2000万元,充分结合“互联网+”技术,将智能化技术从单一染色生产线延伸至产品全产业链。永宝利也成为全市第一家通过高质量发展评审的印染企业。
“‘破’地域之限,‘破’产业之困,在全市‘一盘棋’统筹下,一个新的绿色印染经济核心增长极正加速崛起。”邵学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