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版:第一升学 大学
2025年02月07日

江苏理工学院扎实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在“有为”中实现“有位”

■本报记者 许愿 通讯员 许琳 王济伟

3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80%以上毕业生留苏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过去一年,江苏理工学院瞄准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奋斗目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探索“三微”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深刻把握教育部等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时代意蕴与育人使命,加快建设面向未来、开创未来的高质量家庭教育体系……”在苏锡常地区首个“家庭教育微专业”开班仪式上,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崔景贵以《做积极家庭教育的“行动派”》为主题,作开班第一课。

微课程、微专业、微校区“三微模式”是江理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探索。

其中,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点或教学任务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新型课程资源,目前学校已经开设《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等60余门微课程。

微专业重在“跨”和“融”,是突破传统学科专业限制,围绕某个特定学术研究领域、产业发展趋势或者专业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核心课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13个微专业已在学校建成。

微校区则是学校通过与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合作,将部分教学活动扩展至高新园区、科研院所,并形成规模较小且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的“校区”。江理工已与武进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微校区”合作框架协议。

对接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来自四川绵阳的陈镜如去年刚刚考入江理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毅然选择了学校新增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虑到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战略,以及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大背景。”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4年获批并正式招生。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志华介绍,新增专业旨在对接国家能源战略及新能源产业需求,培养掌握新能源开发及利用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工科”“新文科”专业11个。在原有教育、机械、资源与环境三个硕士学位点的基础上,新增11个硕士学位点,新增学位点紧密契合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需求和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现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10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35个,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推进校城融合,扎根地方办大学

在常州钟楼合成生物AI研究院,经常出现江理工生物信息与医药工程研究所所长常珊教授的身影,他正带领7名博士为推进AI技术赋能合成生物学和医疗大数据产业不断努力。

2024年9月,江理工与常州市钟楼区共建合成生物AI研究院。“目前我们对标深圳等合成生物产业高地,因地制宜为钟楼区提供探索‘学科+孵化+转化’联合孵化新渠道。”常珊说。

主动响应常州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江理工自2015年就成立了生物信息与医药工程研究团队,并作为学校首个创新团队进行重点培育。团队以信息技术(IT)与生物技术(BT)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显著提升了合成生物系统设计的效率和成功率。

扎根地方办大学,是江理工矢志不渝的追求。学校推进校城融合发展战略,与常州市共建江苏省唯一的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获批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研究所,与省内外10多个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230多个、研究机构40多个。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需‘有为’。”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戴国洪表示。

江理工正注重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互动,通过校城融合寻找新的“迸发点”,致力打造区域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没有上一篇了... ... “从红船到飞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