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遵照党中央关于“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中共上海党组织以“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名义派员进入澄武边区,由何克希、吕平、刘振太三人组成中共澄锡虞工作委员会,何克希任书记。并与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承寿根、朱松寿、张志强等取得联系,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六七月间,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在陈毅、张鼎丞率领下,挺进苏南敌后,在扶助、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发展组织,7月,建立中共苏南区工委,9月改称苏南特委,书记吴仲超,统一了对苏南各地党组织的领导。
从1939年初起,武进、武南地区党组织的重建工作逐步展开。新四军挺进纵队党委、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及中共苏南特委等先后派多批党政军干部和民运工作队,到武进境内各游击区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1939年12月15日,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金坛建昌圩丁家塘召开。会议通过《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宣布成立中共苏皖区委。苏皖区委的成立使当时分散的游击区党组织统一为一个整体,常州武进地区党组织得到较快的发展。
1940年1月,中共武进县委于汤庄桥附近张家塘成立,书记周之祯,下辖六个区委。同月,中共丹金武工委成立,书记彭炎。5月,中共丹金武工委充实改组为县委,书记钱进。同年4月,中共澄武锡工委成立,书记彭炎。8月,澄武锡工委改称澄西中心县委,书记仍为彭炎。1941年1月,中共武南县委在前黄小漕成立,书记董华先。同月,增设毛家桥、湖滨、杨桥三个区委,6月,又增设锡西区委。常州武进地区的武进、金丹武、澄武锡(后改称澄西)、武南四个中心县委及其所属部分区级党组织的先后建立,为党坚持苏南敌后抗战,夺取最后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1940年3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与苏皖区党委在水西村召开会议。会后,将全区划为四个游击区。在县委领导下,各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先后建立“三三制”的县级和部分区级抗日民主政权,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并实行“二五”减租,开展财税工作,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为坚持敌后抗战,提供可靠的基地和保证。
与此同时,党组织根据常州城区被日伪军严密控制的特点,开展以秘密为主的特殊形式的斗争。
1939年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西门豆市河萃昌豆行建立常州交通站;1941年秋,中共路西南特委在城内千秋坊口,以开设同昌杂货店的方式,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站;1943年秋,中共山南县委在西门通过开设金陵面馆、聚丰园饭店等方式,建立秘密立足点。
1943年起,中共太滆地委、武进县委、武进(北)县委、武宜县委、苏中五地委、澄西秘密党特派员及澄西武北办事处等,分别在戚墅堰、华中军用铁道局常州工场、民丰纱厂、大成一厂、私立群英中学以及近郊和铁路沿线,发展数十名党员,建立了一些支部和小组。
在极为险恶的环境里,党组织以各种方式积极开展抗日斗争:进行抗日宣传;组建青抗团、兄弟会等秘密抗日团体;营救被捕人员,成功组织毛家弄看守所暴动;接待并护送包括谭震林等在内的一批党政军过境干部;采购并运送抗日游击根据地紧缺的物资;沟通常州城区和上级党组织的联系;收集大量日伪情报;支持抗日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加强对交通要道、铁路沿线的控制等。常州城区党组织的活动,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农村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为夺取常州城乡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