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常州新闻·要闻
 第A02版:常州新闻·民生人文
 第A03版:常州新闻·市场服务
 第A04版:胜宴
 第A05版:胜宴
 第A06版:财经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福彩
 第A08版:中国新闻·国内
 第B01版:常州新闻·社会现场
 第B02版:文笔塔·情感
 第B03版:国际新闻
 第B04版:常州影像
 第C01版:白领周刊
 第C02版:白领周刊
 第C03版:白领周刊
 第C04版:白领周刊
第B04版:常州影像  
    标题目录
古韵罄声
常州日报 数字报纸
常州日报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2
2014年6月13日

古韵罄声

  在用天井改造的斗室里,老郑手持马头琴,身边摆放着他摆弄过的乐器,这些乐器你都认识吗?   老郑右手一侧(前排左一二胡、左二中胡;中排左一月琴、左二板胡、左三柳琴;上排口风琴、高胡)。老郑左手一侧(左一中阮、左二小阮、左三大阮、左四大提琴、左五柳琴、左六四胡、左七二胡;桌面扬琴)。

  寂寞时,老郑用柳琴独自弹奏《怀念战友》,表达对殒命内蒙同乡的思念。

  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关耳柳叶片,为老年大学新学员准备柳琴的弹拨片。

  在老年大学,老郑正在指导大家演奏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在常州市华音爱乐乐团民族乐团排练现场,老郑和大家一起认真练习。

  在蒙古同乡会上,老郑和朋友兴奋地演奏起他创作的《故乡情》。

  刘一珉 唐秋冰 文  张海韵 摄

  初识郑介洪,是在我市的一次内蒙古同乡会上。当时他身穿蒙古服装,用中阮和朋友激情演奏充满内蒙民族风情的《草原之夜》,悠扬的旋律、圆润而丰厚的音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的一种,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是名副其实的阮族。当年王昭君出塞时所弹的长颈“琵琶”,实际上就是阮。

  郑介洪1938年出生在常州青云坊,兄弟姊妹7个,排行老二,14岁时跟着哥哥学习二胡。18岁高中还未毕业,就和103位同学一起,首批支边到内蒙古中西部的包头市,成为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的一名工人,由于他会二胡,很快就被选入内蒙古草原文工团。1959年,中央民族乐团在包头巡演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民族弹拨乐器大阮,浑厚深沉的音色,让他爱不释手,所幸得到了乐团大阮老师的指点,从此与大阮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央演出团体在包头演出期间,他得到了著名声乐家秋里先生和著名作曲家、时任总政歌舞团团长时乐濛等音乐大家在音乐知识、声乐指挥艺术上的指点。

  1970年,正值文革中大唱革命样板戏的时期,他被借调到内蒙古工人京剧团专门演奏大阮,为了适应京剧特有的演奏,他研制发明了用于阮上的“活山口变调器”。

  郑介洪在内蒙一待就是50年,成了地道的常州籍内蒙人,当地朋友还给他起了个蒙古名字——“关耳札布”。“关耳”是“郑”字的分解。

  2005年,退休多年后的老郑回到了阔别的家乡,在常州老干部艺术团乐队演奏柳琴和中阮。2008年至今一直担任常州老年大学柳琴阮专业课老师。其间,还专门为学习柳琴阮的老年学员们编著了《从零跟我学柳琴阮》的基础教材、提高班教材和研修班教材。

  老郑好动脑筋,在老年大学任教时,发现一些学员对柳琴的刮片掌握不好,不是在手里打转就是脱落,为此他又发明了以“关耳”命名的柳叶片,这种刮片,像一片叶子,拿在手里既不旋转,也不易脱落,大家用了都说好。

  星期二傍晚,郑介洪草草地吃过晚饭,便带上自己心爱的柳琴和大阮,赶到常州市歌舞团,参加每周一次的常州市华音爱乐乐团民族乐团排练。他说:“我们的指挥叫潘迪,是个音乐天才,排练时,对每个音符,每个节拍,包括演奏的力度和速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跟他在一起会学到许多东西。”

  老郑已年过古稀,他还有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在公园、树林、水边看到常州中老年朋友弹奏柳琴阮,让古老而传统的民族弹拨乐器给大家的生活增添快乐。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