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宁区茶山街道丽华一村,77岁的陈宝康一有空,就整日在屋里忙活他的青铜鼎。左邻右舍给他送了个外号:鼎痴。
陈宝康是一名10级木磨工,他精神矍铄,硬朗的身板和清晰的谈吐一点都不像是77岁的老人。他从1989年开始,就迷上了制鼎,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接触到制鼎时的情形。
那时,他是武进水泥制品厂的一名工人,专门负责水泥制品木模制作。上海玉佛寺在常州铸造厂定制了2只铸铜方鼎,难度很大,朋友推荐陈老参加了试制小组,负责研制铸铜方鼎的浇铸木模。“当时文献资料匮乏,我只能到处找书本自学,自己摸索。”跑遍图书馆也找不到多少专业书籍,他居然在小书店里淘到了前苏联1953年版的《铸造生产基础》,陈宝康如获至宝。
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多次前往上海玉佛寺,了解寺院需要的方鼎式样。凭着自己掌握的木模制作技术,制作出了铜鼎一次成型浇铸木模,一举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鼎作品,佛寺方面非常满意。
这下子,陈宝康会制作鼎的名声慢慢传开了。他开始对鼎文化着了迷。第二年,一名香港人慕名上门,请陈宝康制作了3只方鼎,敬献给上海玉佛寺。
1990年,陈宝康从武进水泥制品厂退休,他反倒更忙了。退休在家后,无论白天黑夜,他都专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各式宝鼎,并研究各式鼎的制作工艺。很多顾客慕名而来,专门请他定制各种方鼎。他每开一炉,浇注5只鼎,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需历时1个月。接下来,就是打磨抛光精细产品,又需几个月。到现在,他已经卖出去55只方鼎了。
在设计制作方鼎之余,陈宝康还抽空学习探索如何制作圆鼎。圆鼎的制作工艺,不同于方鼎。模具工艺更加复杂,难度相当大,刚开始时失败多次,但陈宝康毫不气馁。造鼎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模具制作,经过数十次试验,模具终于做出来了。接下来,经过溶铜、浇涛、脱模、打磨、抛光等一系列工序,总算试制成功了一只口径为15厘米的圆铜鼎。
20多年来,陈宝康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制鼎技术,现在制作一只20厘米大小的鼎,成本在3000元左右。陈宝康家中还有几十只宝贝,摸着这些鼎,陈宝康就像慈祥的父亲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一脸的满足。
陈宝康说,做鼎既要体力又要精力和脑力,自己岁数大了,精力和体力已经远不如从前。他不想这门手艺在自己的手上断了,想找个徒弟。家住勤丰村的王雪堂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找到他,愿意跟他学习制鼎技术,老陈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制鼎技艺,目前师徒俩已制作了6只圆鼎。
老陈还有个心愿,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家中的数十只宝贝“鼎”,拿出来展示,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已有5000年历史的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