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常州新闻·要闻
 第A02版:常州新闻·民生人文
 第A03版:特别报道
 第A04版:常州金融
 第A05版:常州新闻·市场服务
 第A06版:中国新闻·国内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娱乐新闻
 第B01版:常州新闻·社会现场
 第B02版:文笔塔·情感
 第B03版:体育新闻
 第B04版:常州影像
 第C01版:白领周刊
 第C02版:白领周刊
 第C03版:白领周刊
 第C04版:白领周刊
第B04版:常州影像  
    标题目录
同学情
常州日报 数字报纸
常州日报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2
2014年7月18日

同学情

  一位年近60岁的老同学找到了初中时他和其他同学的照片,心里非常高兴。

  弘扬同学文化、崇尚尊师重教,“中外校训”成为会馆的亮点之一,暑假中有不少大中学生前来接受熏陶。

  10年来,同学会馆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上百万字,杂志图书千余本(册),图片近万张,沈忠艰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为同学服务”是沈忠艰创办同学会馆的初衷,会馆前厅的“同学墙”仿佛成了同学海洋,照片成为会馆最靓丽的名片。

  隔三岔五,沈忠艰总要爬上梯子,把“同学会馆”的牌匾仔仔细细地擦一遍,就像爱护自己的宝物一般。

  魏作洪 周逸敏 夏晨希 /摄影报道

  沈忠艰可以说是常州名人,与他一样有名的是他创办的“同学会馆”。用他的话说,“同学会馆”就是同学的“家”,在家里么,自然同学就是主人,聊天、会友、品茗,正好到了饭点,也就随茶便饭。他则当了服务员:提壶续水,忙得不可开交,不过眼睛里溢满着笑。要是同学几天不在会馆出现,他的电话就要追过来:“这几天忙嗲,为嗲不来?快来!”

  同学在沈忠艰的人生坐标中分量很重,他把同学情看作是除了亲情之外最重要的情感。一进同学会馆你就会看到整整一面墙上都是同学的照片,有的稚气未脱,那是中学的;有的稳健成熟,那是澳门科技大学的;双鬓入雪的,那是同学的现在。他的同学有各种“序列”,因为这位曾经的“打火机大王”前前后后读过9所学校,当然基本“部队”是中学和电大同学,还有苏州大学社会学研究生课程班、天津大学MBA班同学,更有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班同学。扳扳指头,同学不下千人,牵牵连连常州城里竟到处有他的同学。

  沈忠艰邀约同学聚会有的有由头,更多的没由头。有时,手机上会忽然收到一条短信:“明天腊月初八,中午来吃腊八粥。”你心里一阵温暖,也许你自己已经忘了这个日子;有时又会有到海宁观潮、到茅山踏青的“沈忠艰吹哨集合”的召唤,你会有一种身处集体的存在感。

  同学有喜事他帮着张罗,分发喜糖、分送请柬;哪位同学离世了,他和同学们一起去送最后一程;哪位同学在美术馆办展览,他就组织同学一起去捧场;哪个同学身患重病,他和同学一道解囊相助。一位身患绝症,生活窘迫的同学半天就得到同学12000多元的捐款。

  沈忠艰编过好几本同学通讯录,他的通讯录与众不同,不仅有每个人的旧照片、住址、电话、出生年月、单位,甚至属相,都一一标明。不少人蹿逗他“同学会馆”可以去申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看着夕阳下的彩霞,沈忠艰也有感慨:同学就是那个小时候为了半块橡皮一支铅笔拳打脚踢,大了掏心掏肺有一块钱也要让你用的人。所以同学情在他这里永远没有褪色的时候。

  北大街府西巷荷花池公寓的这幢挂着一块 “同学会馆”匾额的普通小楼里,收藏着酽得醉人的同学情。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