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冰
张海韵
尹丹蓓
摄影报道
提起许家宝,或许大家都不太熟悉。但说起湖塘镇为纪念香港回归而建造的“九七”大塔钟,昔日的记忆便油然而生,这塔钟的制作者就是中国钟表艺术大师——许家宝。
踏进老许租住在湖塘的二层楼民宅,犹如走进了钟表世界。客厅四周除摆放着许多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落地钟,屋子正中还搁置了一个堆满各种零件和工具的钳工台,另外两个房间则变成了机加工作坊和装配工作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除了仪表车床、大小钻床和不同型号的砂轮机,还有许多老许自己制作的加工器械和一个高级钳工拥有的所有工具,单是量具就不下十多种,其中好多量具还是老许自己设计制作的。说起他心爱的钟表,72岁的老许精神亢奋,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年轻时,与钟表结缘,来自兴趣。从拜师学艺,到亲手制作,因喜爱而一发不可收拾。1976年,他熬了无数个通宵,自制了“勤奋”牌手表;1985年,他自创了第一台重锤牵引动力的工艺落地钟;直到2001年,他的“钟表梦”才真正进入了佳境。那年,他参观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钟表馆一座法国19世纪制造的“铜镀金滚球压力钟”后,便立志要发明一台举世无二的奇钟。就在同年,一位小女孩的一副书法“腾飞”激起了许家宝的创作灵感,“飞球仪”在那一刻而绽放。2002年,他亲手研制的第一代“飞球仪”计时钟面世,具有计时、观赏、音乐、飞球、夜间不飞球五大功能外,还呈现出一幅造型奇特美、机械构造组合美、机芯灵妙动感美、独具匠心工艺美、经典乐曲音乐美和摩天轮喷出一金球的“五美一惊喜”的动感画面。历经十年潜心研制,2010年在瑞士巴塞尔市举办的国际钟表珠宝博览会上,老许的第七代“飞球仪”引起了轰动。鉴于许家宝对国际钟表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国际钟表界最权威的机构国际时计独立创作人学会(AHCI)特别吸收他为候补会员。为了这份全球华人的荣耀,更为了下次再给AHCI学会主席飞利浦·沃兹先生带去一个惊喜。回国后,他又一头扎在新的独创研发中。
三年过去了,如今,他的新作“龙龟戏珠仪”已见雏形:巨龙、乌龟、鲶鱼、锣鼓等中国元素全部融入其中,金球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龙、乌龟、鲶鱼之间跳动,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声,龙、龟之珠同发金光。两千多个零部件基本上都由他自己亲手制作,而且没有一张图纸,所有数据都印刻在他的头脑里。1000多个日日夜夜,其间的艰辛和孤独,只有他能体会。
如今,老许的日常生活开支主要依赖于每月1300多元的养老金,一日三餐以豆制品和蔬菜为主,四元一把的空心菜还要分成两天吃。对此,他解释说:“跑一趟菜场,至少要花费半个多小时,我两天跑一趟菜场,把时间节省下来研究‘龙龟戏珠仪’那才更有价值。”
为了传承钟表技术,许家宝先后招收了20多个学徒,除免费提供食宿,还给他们发工资,即便如此,这些学徒最终还是耐不住寂寞和枯燥乏味的工作,纷纷离他而去。无奈之下,“耗以生命 表我‘钟’心”成为这个七旬老者孤守钟爱的感言。自称三十七“公岁”的许家宝说:“时间对于我来说,就是生命,而创造‘飞球仪’、‘龙龟戏珠仪’可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再枯燥、再辛苦,我无怨无悔。”
“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吾辈岂能等闲视之!”这是许家宝的座右铭。在此,我们祝愿老许能够创造出更加精美的中国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