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嫄 邹庆华 夏晨希 张海韵 摄影报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90岁的常州籍新四军抗战老战士焦润坤老人最能够体会诗中之意。
一身新四军旧军服,左胸前佩着珍藏多年的勋章,脚穿一双运动鞋,腰板硬朗,步伐矫健,思维敏捷,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不时还带出点常州口音,焦润坤比真实年龄显得年轻很多。
一位老兵就是一部“活的抗战史”。焦润坤1924年10月24日出生于常州青果巷。1937年日军对南京沿线城市狂轰滥炸,13岁的他目睹了“尸横遍野,惨叫连天”的惨状,在逃难时与家人失散,成了宁波国际难童教养院的一名难童。1942年教养院解散后,他与32名同学一起,经慈溪到达上林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淞沪一支队”,走上了烽火连天的前线。焦润坤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多次战斗,解放战争中又参加过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两次,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并于1964年转业至十堰东风汽车厂直至1984年离休。
焦润坤自述人生分4个阶段,童年是苦难的;青年的6年2000多天,一半是在抗战,一半是打解放战争;壮年从1951年结婚直至离休,与同为战士的妻子相伴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两地分居各自为国;老年则非常幸福,忙碌于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天安门国旗班、导弹部队以及各地有需要的地方宣讲“铁军精神”。
“我是1943年4月正式参加党领导的新四军四纵队,71年了,从未停过为党为国做事情!”焦润坤始终保持军人作风,延续一生的好习惯是从不抽烟喝酒。
“他家里条件其实很好,但生活非常简朴,没一张像样的沙发。”曾经去过焦老家的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绍斌说。
来常期间,焦润坤坚持退掉了主办方预订的单人间,与儿子同住一个标准间。
两天里,在儿子的陪同下,专程前往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参加在常州大剧院举行的“抗战精神颂”主题演唱会,到天府陵园瞻仰常州抗日英雄纪念碑,抽空回到儿时居住过的青果巷,找寻年少时的记忆。
焦润坤忠告年轻人今天依然要牢记历史,“虽然你们没有亲历,但当下的幸福是每个人都经历着的。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它的来之不易;要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更好的生活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