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 宣萱 摄影报道
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工作最小的运转单位是车组,一个车组配备医生、担架员和司机各一人。今年9月13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急救日”。记者走进急救中心,跟随院前急救医生彭涛,记录了他一天的工作状态。
彭涛,今年36岁。5年前来到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由于年龄的原因,无法参加事业单位统一考试,成为一名“编外”院前急救医生。
彭涛1998年从学校毕业后,在老家乡镇卫生院当了一名医生。2004年,他来到常州,在新北区的一家药店打工。习惯了在医疗行业工作的彭涛,站在药店里推销药品,心里总觉得有些别扭。几个月后,朋友在网上偶然看到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在招聘合同工医生,告诉了他,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急救中心。彭涛说,刚进单位,心里有些不踏实,一是工作对象不同,二是工作内容不同。以前在乡镇卫生院,他面对的基本是农民,可成为一名急救医生后,每天接触的病人各个层次都有,再加上语言不通,交流都是个大问题。以前在乡镇卫生院时,遇到问题有同事在身边,可以随时商量得到帮助,现在在救护车上,基本上是“单打独斗”。为了尽快提高业务技能,他在单位领导的帮助与关心下,吃住在单位,一有时间就捧着书自学,虚心向同事请教,很快熟悉了院前急救工作的各个流程。而彭涛的努力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多次被评为“业务突出”先进个人。
院前急救突出的是一个“急”字,早一分钟,晚一分钟,对于处在生死边缘的病人来说,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出车警铃一响,彭涛就得和担架员、司机一路急跑到车上,奔赴现场。
200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彭涛去孟河医院转运一名病情危重的脑出血病人。路上,病人频繁呕吐,彭涛不停地清理,食物残渣喷到了脸上和身上,又出现呼吸停止,他顾不得满脸的污秽,专心投入抢救,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捏呼吸皮球直到医院,当病人送到抢救室交接完毕后才松了一口气。
在院前急救岗位上,没有鲜花与感谢,在病人的救治过程中,院前急救像流星,可能病人及家属也早已忘记了他们,但责任感与使命感始终鞭策着彭涛,绝不放弃任何一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