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常州新闻·要闻
 第A02版:常州新闻·民生人文
 第A03版:常州新闻·综合
 第A04版:常州新闻·市场服务
 第A05版:常州金融
 第A06版:国内新闻
 第A07版:白领周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常州新闻·社会现场
 第B02版:文笔塔·情感
 第B03版:体育新闻
 第B04版:常州影像
第B04版:常州影像  
    标题目录
坚守老行当的打银匠
常州日报 数字报纸
常州日报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2
2014年10月24日

坚守老行当的打银匠

  在这个行当一干就是几十年,小小的银器阅尽了他的人生浮华。

  黄宇阳是个完美主义者,每件成品都要复查多遍。

  看着儿子专注工作,黄宇阳喜滋滋的。

  小小的银饰,承载着几代人传承手工艺的梦想。

  银条在铁墩子上跳舞,千锤百炼之后它们会变成艺术品。

  最近黄旻杰在苦练首饰雕蜡,每个周末还专程赶到上海去学习雕蜡技法。

  夏晨希 杨成武 摄影报道

  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作的时代,多少能工巧匠、手艺匠人和它们的奇技淫巧正在逐渐被取代。他们赖以为生的技艺,渐渐不再被这个社会需要。但总有一些人,仍在坚守,将手工赋予新的灵魂。

  繁华的勤业路上,一栋居民楼的边角处,有一爿经营金银首饰的小店——正和珠宝首饰加工厂,铺面不大,分上下两层,一楼是展示柜,二楼是加工场。钢模子、小铁砧、焊枪……这些在二楼狭小的空间里朴实无华的工具物件,仿佛让人回到上个世纪……而楼下的珠光宝气映衬着门口的车水马龙,又把人拽了回来。 

  正和珠宝的掌门人名叫黄宇阳,常州打银手艺他若自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他的世家手艺,自祖上流传至今已历四代,百余年。 

  如今的银饰相较于其他而言,廉价而工厂化,连锁珠宝银饰店的增多,让打银匠几乎被市场遗忘。在上世纪90年代鼎盛期,常州一市三县有金银铺子三、四百家,黄宇阳的祖父黄瑞荣便是业界翘楚。解放前,常州城两大银楼沈记正和银楼、赵记信元银楼,都有黄家手艺。建国后,店铺生意收归国有,父亲黄克勤便在自己家里制作金银器,手艺传了下来。 

  上世纪90年代初,黄宇阳自己开始经营铺子。当时珠宝商店少,市民的金银饰品需要打银匠的手工打磨。那时候生意好,江南有小儿带银器的习俗,银锁、脚镯、手镯、项圈、银铃铛等小物件,十里八街就认他家。从来样加工开始,慢慢地,黄宇阳开始自己设计款式,还和外埠的知名厂商合作,生意做得很活。直到现在,他平时用的刻刀、锤子、镊子、錾子等工具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工具,他说时间长了,用着顺手。 

  将银块、银锭熔成银条,反复敲打变成银片或者银丝,最后制作成银首饰,看他打制银器,是一种享受。只见他从抽屉里拿出一片薄薄的银片,喷枪吐出红蓝色的火焰,银片瞬间发红,镊子夹起,猝火,錾子和凿子各有分工,如画家运笔,心手相应,熔铸烧焦、叮当敲响间,银片上开起了一朵花,脉络清晰可见。

  用黄宇阳的话说,自己手里出来的东西,即便照着同一张图纸,也是不尽相同的,它们都是有体温、有灵性的。关于怎么做出精美的银饰,黄宇阳说关键在一个“静”字,“我可以在这个阁楼里一坐一整天,什么事也不干,你能做到吗?” 

  每个匠人都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传承,黄宇阳也不例外。今年47岁的他,已经带了20名徒弟,而他带徒弟,看重的也是“静心”二字。他说,一个优秀的银匠,一定要静得下心,要有将银杵敲成针的耐性,也要有赋予这些金子、银子生命力的灵心。

  欣慰的是,“90后”少东家黄旻杰,大学学的珠宝专业,不但对这门手艺有极大的热情,还有着自己的想法。勤于学习的他最近还在上海学习首饰雕蜡工艺,听说下一步还要去学习3D打印首饰工艺。

  从静心到竞新,父子间又将如何在琢磨中敲敲捶捶呢?

  就且静观……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