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晨希 杨成武 摄影报道
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作的时代,多少能工巧匠、手艺匠人和它们的奇技淫巧正在逐渐被取代。他们赖以为生的技艺,渐渐不再被这个社会需要。但总有一些人,仍在坚守,将手工赋予新的灵魂。
繁华的勤业路上,一栋居民楼的边角处,有一爿经营金银首饰的小店——正和珠宝首饰加工厂,铺面不大,分上下两层,一楼是展示柜,二楼是加工场。钢模子、小铁砧、焊枪……这些在二楼狭小的空间里朴实无华的工具物件,仿佛让人回到上个世纪……而楼下的珠光宝气映衬着门口的车水马龙,又把人拽了回来。
正和珠宝的掌门人名叫黄宇阳,常州打银手艺他若自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他的世家手艺,自祖上流传至今已历四代,百余年。
如今的银饰相较于其他而言,廉价而工厂化,连锁珠宝银饰店的增多,让打银匠几乎被市场遗忘。在上世纪90年代鼎盛期,常州一市三县有金银铺子三、四百家,黄宇阳的祖父黄瑞荣便是业界翘楚。解放前,常州城两大银楼沈记正和银楼、赵记信元银楼,都有黄家手艺。建国后,店铺生意收归国有,父亲黄克勤便在自己家里制作金银器,手艺传了下来。
上世纪90年代初,黄宇阳自己开始经营铺子。当时珠宝商店少,市民的金银饰品需要打银匠的手工打磨。那时候生意好,江南有小儿带银器的习俗,银锁、脚镯、手镯、项圈、银铃铛等小物件,十里八街就认他家。从来样加工开始,慢慢地,黄宇阳开始自己设计款式,还和外埠的知名厂商合作,生意做得很活。直到现在,他平时用的刻刀、锤子、镊子、錾子等工具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工具,他说时间长了,用着顺手。
将银块、银锭熔成银条,反复敲打变成银片或者银丝,最后制作成银首饰,看他打制银器,是一种享受。只见他从抽屉里拿出一片薄薄的银片,喷枪吐出红蓝色的火焰,银片瞬间发红,镊子夹起,猝火,錾子和凿子各有分工,如画家运笔,心手相应,熔铸烧焦、叮当敲响间,银片上开起了一朵花,脉络清晰可见。
用黄宇阳的话说,自己手里出来的东西,即便照着同一张图纸,也是不尽相同的,它们都是有体温、有灵性的。关于怎么做出精美的银饰,黄宇阳说关键在一个“静”字,“我可以在这个阁楼里一坐一整天,什么事也不干,你能做到吗?”
每个匠人都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传承,黄宇阳也不例外。今年47岁的他,已经带了20名徒弟,而他带徒弟,看重的也是“静心”二字。他说,一个优秀的银匠,一定要静得下心,要有将银杵敲成针的耐性,也要有赋予这些金子、银子生命力的灵心。
欣慰的是,“90后”少东家黄旻杰,大学学的珠宝专业,不但对这门手艺有极大的热情,还有着自己的想法。勤于学习的他最近还在上海学习首饰雕蜡工艺,听说下一步还要去学习3D打印首饰工艺。
从静心到竞新,父子间又将如何在琢磨中敲敲捶捶呢?
就且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