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天气已经开始转凉,在我市邹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养了30多年大闸蟹的李志罗师傅脸上终于浮现出了笑容。作为“新孟河”大闸蟹养殖队伍中的技术骨干,他和他的伙伴们已整整辛苦了一年,终于等来了“新孟河”大闸蟹最后一次蜕壳。此时,来自香港、澳门和国外的订单已经将全年的产量分去了一半。与此同时, 他们申报的2014年“河蟹优质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还拿到了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07万元,主要用于标准化苗塘改造、蟹塘开挖及周边绿化和水电设施的完善。
“我觉得要把大闸蟹养好,蟹苗很重要。”今年54岁的李志罗说,他已经养了30多年的螃蟹,自己很早就想独立研发一款长江蟹苗,积累了数十年的养殖经验,启动了第一批长江蟹培育的计划。“不过,长江蟹的存活率很低,尤其是运到池塘很难继续养。”在尝试使用长江蟹苗第一年,6万元蟹苗最后活下来的竟然不到10%。后来,李志罗发现了中华绒螯蟹,这种在海边产卵的大闸蟹不仅肉质劲道,而且个头也大,有较强的生命力,不过它在幼苗期需要呆在海边,培育期则需要优质的水草环境,投入十分巨大。就在李师傅一筹莫展之时,诺亚方舟农业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庄红根找到了李师傅,一直从事水产业的老庄经验丰富,两人凭借多年的水产养殖经验共同开发,全力合作,争取培育出属于常州人自己的高品质大闸蟹。
“就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这一个养殖基地就有800多亩,只有精选出的健康优质蟹苗才会允许放入蟹塘。”李师傅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在邹区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这里周边的生态环境良好,可以保证水体不受污染,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养殖区和自然水域区开凿了循环沟渠,建立起了自然的生态水循环系统,还原最原始纯净的大闸蟹生长环境。房子造好了,还得装修,“新孟河”的大闸蟹居住的可不是简陋的毛坯房,它们的豪华水草宫殿共有三层,水草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李师傅说,他们的大闸蟹吃的都是剁碎了的冰鲜海鱼,配以新鲜的螺蛳,从不让它们食用人工饲料。他们的大闸蟹以“新孟河”水利工程为名,现在在国际市场都打响了名号。从大闸蟹的幼苗到成长,从水体到食物,他们严控质量关。这些螃蟹以出口为主,留给内地的可销售量并不高,业内人士都知道,定晚了可是有钱都定不到货。为了应对这两年内销供不应求的状况,公司决定明年将继续扩大养殖基地,争取把常州蟹端上更多家庭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