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封面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城事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温暖常州·周末关爱
 第A06版:温暖常州·龙城志愿者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社会
 第A09版:城事·社会
 第A10版:图片
 第A11版:城事
 第A12版:城事·教育
 第A13版:国际·关注
 第A14版:国际·热点
 第A15版:国内·关注
 第A16版:国内·揽要
 第B01版:文娱圈
 第B02版:文娱圈·星闻
 第B03版:体育·综合
 第B04版:体育·视点
 第B05版:毗陵驿·闲趣
 第B06版:毗陵驿·闲趣
 第B08版:毗陵驿·人情世故
 第C01版:商周刊
 第C02版:家电
 第C03版:家电
 第C04版:家电
 第T01版:品质锋尚
 第T02版:时尚
 第T03版:城市
 第T04版:生活
 第T05版:珠宝
 第T08版:品牌
 第T06版:美食
 第T07版:珠宝
第A10版:图片  
    标题目录
采苇人
常州日报 数字报纸
常州晚报国内统一刊号:CN32-0103
2014年5月30日

采苇人

  芦苇在江风中摇曳,在摇曳中疯长。

  李金华,67岁,从小就是在江中泡大,小时候在芦苇荡里捉迷藏,现在在芦苇荡里采芦苇。

  划着小船到水深处去采,能采到更好的芦苇叶。

  芦苇能长到五六米高,抬头看芦苇叶,给李金华带来了肩膀上的酸痛。

  李金华的手上留下了岁月的印迹,许多伤痕都是采芦苇割伤的。

  把采摘好的芦苇充分浸泡,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纪念2300年前投江的诗人屈原,许多人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许多人都在用手呵护着传统食物的生命力。顺应自然,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远离市区20多公里以外,春风拂过江面,芦苇正在疯长,又到了采苇人最忙碌的季节。端午日渐临近,采苇人越来越忙碌,他们无心顾及江水的潮起潮落,往往见到芦苇滩就钻,一采就是七八个小时……

  扎根在江边的滩涂里,摇曳在呼呼的江风中,催生了给粽子带来醇香的芦苇叶。67岁的李金华,是地地道道的江中采苇人,采苇已经40多年。这两天,李师傅起得特别早。为了采到更多的粽叶,他必须每天都泡在江水里。最多的时候,李师傅一天能采2000多斤。

  采苇很有讲究,品相好的粽叶才能卖得出好价钱。采苇也是一门技术活,李师傅说,采苇需要对准顶采,有经验的老师傅,一折一收间,轻轻松松地把粽叶纳入胸口的粽叶袋中……

  李师傅很惆怅,经常撮着烟,望着江面发呆。他说,现在可以采芦苇的地方比原来少了三分之二,采芦苇的人也比过去少了三分之二,六七十岁的老师傅成了采苇人中的主力军,他担心他会成为最后一代采苇人。

  “辛苦,挣不到钱,年轻人不愿意干!”李师傅说,头顶太阳,踩着泥土,还有蚊虫叮咬,芦苇长到最高的时候,有五六米,经常要抬着头看芦苇叶,肩膀很酸,一不小心还容易被扎到或者划伤,好不容易采到的芦苇叶,用水浸泡后放到市场上去卖,五六十斤的芦苇叶只能卖100元……

  稍许休息后,李师傅皱了皱眉,拉开船锚,划着小船,到更远的芦苇荡里去采芦苇了。

  吴恺 文摄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