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纪念2300年前投江的诗人屈原,许多人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许多人都在用手呵护着传统食物的生命力。顺应自然,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远离市区20多公里以外,春风拂过江面,芦苇正在疯长,又到了采苇人最忙碌的季节。端午日渐临近,采苇人越来越忙碌,他们无心顾及江水的潮起潮落,往往见到芦苇滩就钻,一采就是七八个小时……
扎根在江边的滩涂里,摇曳在呼呼的江风中,催生了给粽子带来醇香的芦苇叶。67岁的李金华,是地地道道的江中采苇人,采苇已经40多年。这两天,李师傅起得特别早。为了采到更多的粽叶,他必须每天都泡在江水里。最多的时候,李师傅一天能采2000多斤。
采苇很有讲究,品相好的粽叶才能卖得出好价钱。采苇也是一门技术活,李师傅说,采苇需要对准顶采,有经验的老师傅,一折一收间,轻轻松松地把粽叶纳入胸口的粽叶袋中……
李师傅很惆怅,经常撮着烟,望着江面发呆。他说,现在可以采芦苇的地方比原来少了三分之二,采芦苇的人也比过去少了三分之二,六七十岁的老师傅成了采苇人中的主力军,他担心他会成为最后一代采苇人。
“辛苦,挣不到钱,年轻人不愿意干!”李师傅说,头顶太阳,踩着泥土,还有蚊虫叮咬,芦苇长到最高的时候,有五六米,经常要抬着头看芦苇叶,肩膀很酸,一不小心还容易被扎到或者划伤,好不容易采到的芦苇叶,用水浸泡后放到市场上去卖,五六十斤的芦苇叶只能卖100元……
稍许休息后,李师傅皱了皱眉,拉开船锚,划着小船,到更远的芦苇荡里去采芦苇了。
吴恺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