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封面
 第A02版:城事
 第A03版:城事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民声
 第A07版:城事·社会
 第A08版:城事·社会
 第A09版:城事
 第A10版:图片
 第A11版:证券·解盘
 第A12版:国内·揽要
 第A13版:国内·揽要
 第A14版:国内·关注
 第A15版:国际·风云
 第A16版:国际·博览
 第B01版:文娱圈
 第B02版:球赞
 第B03版:球赞
 第B04版:球赞
 第B05版:文娱圈·话题
 第B06版:文娱圈·星闻
 第B08版:毗陵驿·观点
 第B09版:小记者
 第B10版:小记者·窗口
 第B11版:小记者·百草园
 第B12版:小记者·百草园
 第B13版:小记者·百草园
 第B14版:小记者
 第B15版:小记者
 第B16版:小记者·百草园
 第C01版:房周刊
 第C02版:房周刊
 第C03版:房周刊
 第C04版:二手房
 第D01版:房周刊·装饰
 第D02版:房周刊·装饰
 第D03版:房周刊·装饰
 第D04版:房周刊·装饰
第A10版:图片  
    标题目录
时光的编织
常州日报 数字报纸
常州晚报国内统一刊号:CN32-0103
2014年6月12日

时光的编织

  在兄弟姐妹中间,蒋国忠的手艺最好,口子圆、底盘密、帮面匀。

  一只只匀光贴滑的箩和篮都是出自蒋国忠的巧手。

  “劈篾青”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为这是竹编的第一道工序,很重要。

  如今“成品”不再是全家人的经济来源,倒成了儿女们馈赠亲朋的稀罕物。

  一件件既实用又精美的箩和篮,让蒋国忠的编织手艺在三个村庄声名远播。

  200多年前,在现在的湖塘老街身下,有三个靠编箩织篮为生计的村庄。几百户人家,家家户户,从娃伢子到老婆婆,个个会舞篾弄竹。

  74年前,蒋国忠出生在这三个村庄中的蒋中村。“哪一代开始做篮头的已经记不清了,我只知道我太公,太公的爸爸就已经是做这个的了。”蒋国忠家里还有2个姐姐,1个弟弟,加上父母,一家六口人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劈竹、抽篾青、浸篾、编篮头。从天亮到天黑,十来岁的蒋国忠就记得,父母每日从厂里领指标回来,接下来就是一坐几小时的编织。

  在兄弟姐妹中间,蒋国忠的手艺最好,口子圆、底盘密、帮面匀。荒年里,蒋国忠用自己的手艺挽住了全家老少的生活。“背到乡里去,换米、换豆子。孩子没人看,就放在篮子里,跟着。”直到现在,蒋国忠仍秉信着手艺人饿不着的信条来育女教子。

  20年前,拆迁的拆迁,进城的进城,几十户人家围在一起热闹编篮子的日子留在了记忆里。蒋中村也只剩下30来户留守老地。村里的青年不再愿意拿起做篮刀,老人们也渐渐歇了手艺。蒋国忠手中的篾青却没放下。

  这两年,蒋国忠和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老竹刀一样,上了年纪,编篮子的活计做得不那么多,也不那么快了。劈拣80根篾青,连编带浸,历经3个小时左右才能做出一只洗菜的小箩。“我劝他不要做了,我们赚钱的日子过去了。”虽然老伴这么说,但蒋国忠已经放不下这门活计了。现在做出来的“成品”不再是全家人的经济来源,倒成了儿女们馈赠亲朋的稀罕物。有时候老蒋兴致来了,也会带着箩篮去摆摆摊。“菜场门口,那卖得不要太好。一个箩头20块,半个钟头,20来个就卖光了。”

  编织,虽然不再重要,却已经融入了老蒋一家的生活中。

  从少年,到青年,到暮年,时光也在进行它自己的编织。在它的编抚下,那些日子里看似桀骜的篾条子,也终变得服服帖帖,成了匀光贴滑的箩和篮。      周洁 文 朱臻 摄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