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封面
 第A02版:热读
 第A03版:城事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社会
 第A08版:城事·社会
 第A09版:城事报料
 第A10版:图片
 第A11版:城事
 第A13版:国内·揽要
 第A14版:国内·关注
 第A15版:国际·关注
 第B01版:文娱圈
 第B02版:文娱圈·综艺
 第B03版:全媒体热点
 第B04版:体育·英超
 第B05版:竞技场
 第B06版:体育·综合
 第B08版:毗陵驿·观点
 第C01版:游周刊
 第C02版:游周刊
 第C03版:游周刊
 第C04版:游周刊
 第C05版:游周刊
 第C06版:游周刊
 第C07版:游周刊
 第C08版:游周刊
第A10版:图片  
    标题目录
记忆里的“供销社”
常州日报 数字报纸
常州晚报国内统一刊号:CN32-0103
2014年8月19日

记忆里的“供销社”

  这里的营业员,几乎都是从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过来的。

  如今的花园新村“供销社”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大了,但是还是保留着过去的风格。

  小到针线,大到布匹,这里的东西应有尽有。

  或许这样的“老家什”也只有这里有。

  这里的秤也是好久不见的“老古董”。

  来这里的老主顾都是“供销社”的“忠实粉”,许多人离开了这个小区,依旧会大老远专程赶来。

  虽然早已改名为“百货公司”,但是大家一直称他为“供销社”。

  这里的营业员都是用算盘算账的,他们说:“习惯了算盘,算账又快又准!”

  

  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有这样一个地方,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几乎都由它供给。在这个地方,工作稳定、工资高,是那个年代的“金饭碗”,大家都称它为“供销社”。

  花园新村文化站附近就有这样一家“供销社”,90年代,这家供销社进行了一次改制,变为私营性质的百货有限公司,但是几乎所有人依旧称呼它为“供销社”

  “供销社”从门头、布局到柜面还是过去的样子,除了面积变小了,其他似乎没什么改变。里面售卖的锅碗瓢盆、针线纽扣,价格标签和货品的摆放方式,都有着浓浓的供销社味道。

  “赶快抓紧时间多拍几张,马上这里就要不做了!”听到“供销社”里都在议论马上要歇业的事情,这才得知,这家“供销社”也将在这月底成为历史,说是经营效益不是很好,准备重新招标。

  早已习惯了这里工作节奏的营业员和老主顾显然不太适应这样一则“消息”,他们表现出的更多是不舍与留恋。

  说起这家“供销社”,花园新村的大多数居民都非常熟悉。“这里东西全,价格又公道!”年近70岁的蒋先生在花园新村住了10多年了,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个“供销社”买东西。这两年,蒋先生虽然搬到新北区去住了,但是一有什么东西买不到,他都会往这里赶。

  或许90后、00后已经对“供销社”没什么概念了,但是,它实实在在地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或许再过几天,花园这家“供销社”也将永远淡出现代人的生活。

  立此存照,为了那些渐行渐远的日子。

  吴恺 实习生 唐若冰 文摄

  扫一扫登录@常州晚报围脖查看更多精彩作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