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有这样一个地方,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几乎都由它供给。在这个地方,工作稳定、工资高,是那个年代的“金饭碗”,大家都称它为“供销社”。
花园新村文化站附近就有这样一家“供销社”,90年代,这家供销社进行了一次改制,变为私营性质的百货有限公司,但是几乎所有人依旧称呼它为“供销社”
“供销社”从门头、布局到柜面还是过去的样子,除了面积变小了,其他似乎没什么改变。里面售卖的锅碗瓢盆、针线纽扣,价格标签和货品的摆放方式,都有着浓浓的供销社味道。
“赶快抓紧时间多拍几张,马上这里就要不做了!”听到“供销社”里都在议论马上要歇业的事情,这才得知,这家“供销社”也将在这月底成为历史,说是经营效益不是很好,准备重新招标。
早已习惯了这里工作节奏的营业员和老主顾显然不太适应这样一则“消息”,他们表现出的更多是不舍与留恋。
说起这家“供销社”,花园新村的大多数居民都非常熟悉。“这里东西全,价格又公道!”年近70岁的蒋先生在花园新村住了10多年了,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个“供销社”买东西。这两年,蒋先生虽然搬到新北区去住了,但是一有什么东西买不到,他都会往这里赶。
或许90后、00后已经对“供销社”没什么概念了,但是,它实实在在地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或许再过几天,花园这家“供销社”也将永远淡出现代人的生活。
立此存照,为了那些渐行渐远的日子。
吴恺 实习生 唐若冰 文摄
扫一扫登录@常州晚报围脖查看更多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