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60年的客车厂宿舍,是常州最老的一批小区之一。如今,客车厂宿舍老了,地面常年潮湿。但是留守者仍然记得:当年,客车厂职工,是多么骄矜的身份。
以前,出去一报单位,别人的眼光是不一样的
上了年头的店面房,在生锈的铁栅栏里紧紧锁着。“常客职工浴室”、“粮油部”、“青年科技人员公寓”门面上的大红字,是当年繁华留下的痕迹……上世纪末,常州客车厂曾是江苏省最大的客车厂。
今年66岁的贾庆宁和老同事们最爱谈起的,就是客车厂往日的辉煌。“以前出风头的地方,肯定少不了客车厂,是江苏省最大的一家客车厂,也是常州最大的几家国企之一。当年,出去一报工作单位,别人看你的眼光立刻都是不一样的。”
客车厂最好的光景,是在90年代初,厂里最多的时候有近4000名职工。就在90年代,客车厂的宿舍一栋一栋地建起来了,一共有11栋楼。
2008年,30岁出头的谢超,从一名国企行政人员,成为了下岗女工。后来,她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负责客车厂宿舍片区,继续留守。
如今,99户人家,只剩下几户留守者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客车厂宿舍失去了优势。没有物业,没有商圈,甚至连大门都没有。房屋老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留守者苦不堪言。但大把的记忆留在这里,他们舍不得离去。
建于1960年的1号楼是最老的一栋建筑,四五十米宽,你很难想象在这栋三层小楼里,门对门,挤满了99间房。就是白天,楼道里也是阴暗的。
“地面是总是潮的,一到下雨天,就会漏雨。”55岁的徐玉兰也是客车厂的老职工,她在这里住了32年。结婚、生子、女儿出嫁、丈夫去世、再婚……她的大半辈子都在这间十来平米的房间里度过。
“以前这里很热闹,家家户户的厨房都在走廊里,一到晚上,大家都出来做饭,走廊里都是饭菜香。”狭窄的空间内,是没有隐私的,两口子拌嘴、训孩子的声音,一层楼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不知从何时起,楼道里插科打诨的声音渐渐地少了,陌生的口音多了。如今,住户里95%都是来常州打工的新市民,他们是这里的租户。
去年年底,客车厂宿舍成立了业委会,67岁的贾庆宁担任业委会主任,在街道、社区的协调下,很快解决了小区的垃圾和绿化问题。“给老同事们做点事,这是我的留守方式。”
陈佳颖 贾帝 文 朱臻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