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翻译官
闷热的协调室,湿透的警服,武进公安局的“手语翻译官”小朱不断重复着手语姿势,他的面前坐着一位聋哑人。
凌晨,这位姓马的聋哑人酒后驾驶机动车,撞上一辆三轮电瓶车,又导致其撞上小轿车,在这起事故中,马某负全部责任。小朱又是口述又是比划,忙得满头大汗。一个多小时的努力,这名聋哑人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低下了头。最终,马某愿意赔偿 3800元,由于马某的经济实力有限,小朱找到了马某的老板,马某的老板当场同意,愿意垫付这3800元。至此皆大欢喜,小朱也终于松了口气。
小朱的全名叫朱天亮,是武进区公安局宣传科的一名警官,由于他会手语交流,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翻译官小朱。2011年,他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特招进入警营,从事手语翻译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才会知道。
“给普通人做一次笔录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而给聋哑人却需要三倍的时间。”小朱说,因为手语和口语的语法差别很大,而且聋哑人的理解能力有限,每次和聋哑人交流,就像是一次“攻坚战”,迅速、准确地把要传达的意思传达给聋哑人,是工作的首要任务。
但是在工作中小朱发现,在聋哑人犯案后,仅仅单一地给他们做翻译,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小朱把自己的担心告诉记者,去年,聋哑人违法犯罪的案件一年多达37次。正是因为如此,小朱决定做些工作之外的事情。
“有些违法的聋哑人文化程度不高。”小朱说,像刚才的马某,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所以如果可能,他就会尽力帮助。小朱说,他经常会和聋哑朋友交流,宣传法律知识。有时,小朱也会带着他们去参观当地的工厂,让他们走进社会,并介绍工作给他们。小朱还用自己的积蓄,资助了几名聋哑人上学。
“如果可能,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小朱说,这是自己的工作,也是自己真正的心愿。 何一智 实习生 唐若冰 文 吴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