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说,制订“国标”本身,是大妈们酷爱的广场舞开始登上大雅之堂的一个标志,也体现了政府对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视。不过,很多广场舞大妈提出:其实,与其制定“国标舞步”,还不如给我们更多“国标场地”。
在明城墙附近跳广场舞多年的施阿姨说,明城墙附近就有好几个广场舞队伍,但是明城墙附近的公园都是不规则的,灯光条件和音响条件也不能完全满足广场舞的需求,所以大家在那里跳广场舞,总有一种“夹缝中求生”的感觉。
事实上,这并不是明城墙附近的广场舞队伍所面临的问题,场地不好几乎是所有广场舞爱好者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因为场地问题而延伸出来的噪音扰民等问题更成为了某种社会问题。
对此,常州大学社会学老师徐寅认为,“怎么跳”不是广场舞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制约广场舞发展、容易引发争议的,并不是大妈们跳得不统一、不好看,而是噪音扰民、公共场地被占用等问题。也就是说,其实比“怎么跳”更紧迫的,是“到哪跳”,如果场地问题解决好了,广场舞的舞步规范可能就更好实行。
徐寅说,解决场地问题,显然要比编排一套动作棘手得多。兴建运动场馆,涉及公共服务投入;划定特定区域,如何管理广场舞,需出台相关政策。可见,统一编排不过是广场舞规范管理的第一步,下一步,应该拿出个广场舞运动场所建设规划、广场舞场管理规范等举措,为广场舞打好基础,如果这样做,这项群众喜爱的运动才能够更好地大步向前走。何一智 文 朱臻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