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封面
 第A03版:城事精要闻
 第A04版:城事档案柜
 第A05版:城事情报站
 第A06版:周末关爱
 第A07版:城事搜城记
 第A08版:城事人物志
 第A09版:时事今看点
 第A10版:时事揽九州
 第A13版:第一升学互动
 第A14版:第一升学大学
 第A15版:第一升学校园
 第A16版:第一升学
第A08版:城事人物志  
    标题目录
陆林深:他的书法, 曾随神舟十号太空“奔驰”
常州日报 数字报纸
常州晚报国内统一刊号:CN32-0103
2019年5月17日
务农、当兵、进国企、下商海……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写作、习字、修宗祠、编族谱……所经历的都有所悟
陆林深:他的书法, 曾随神舟十号太空“奔驰”

陆林深在翻阅自己的著作
陆林深和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合影(由陆林深本人供图)
陆林深在工作室练书法

人物档案

陆林深,1949年11月出生于戚墅堰丁堰,1968年到徐州新沂参军,1971年复员。回常州后,到常州钢铁厂保卫科工作,担任人武部长、党办主任等职。1988年下海经商,1997年病退加入九洲投资集团企划部工作直到退休。他酷爱文学写作,至今已发表出版200余万字作品;对书法也是十分痴迷,数十年潜心研究书法理论,坚持书法创作。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特聘书法家、北京人文大学客座教授、常州作家协会理事、高晓声文学研究会会长。

“我这辈子务农、当兵、进国企、下海、再就业,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走进陆林深的书法工作室,他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随后,他又拿出两本书,一本书名叫《借的学问》,源自于他下海的一次灵光闪现;另一本《书悟》,是他三十余年研习书法,收获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书法和写作,是我这辈子最喜欢的两样东西,我会继续写下去。”

描写母亲的作文感动老师,“悟”出写作真谛

1949年11月13日,陆林深出生于丁堰樟村,是家里的小儿子,上面有两个姐姐。5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在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一人操持全家,难啊。”至今,母亲在深夜纳鞋底这一幕,还刻在陆林深的脑海里,“那时冬天好冷,睡觉时母亲把我的脚捂在怀里,我很快睡着了。天快亮了,发现她还在一针一针纳鞋底。”

这一场景,被陆林深写进了作文里,语文老师邱文智大为感动,把作文油印后在全校传阅。一时间,他在学校成了红人。“那时候的语言肯定是稚嫩的,之所以被老师评为范文,还是因为感情真挚。”陆林深说,自己当时“悟”出了写作的一条真谛:语言词藻不一定要多华丽,但感情一定要真,“我对母亲感情深厚,所以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感动别人。”

初中毕业后,陆林深在家务农两年,1968年到新沂参军,三年后复员回常。

下海开百货商店、做皮装生意,“悟”出第一本书

常州钢铁厂是我市一家老牌的国企,复员后的陆林深进厂工作,从保卫科的一名科员当上人武部长直到党办主任。

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陆林深却并不留恋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办理病退手续,下海了!1988年,他到邮电路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取名“盛达百货”。“当时,私营的商店很少,所以生意不错,一度赚到6万元。”陆林深说,在万元户稀缺的年代,6万元算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因为人手不够,生意也不是那么红火,1990年陆林深关了店,开始倒腾皮装。不过,这一次的生意,就不那么成功了,基本把开店赚来的钱赔了个干净。

1993年,陆林深到四川乐山进货,坐上了从常州到成都的火车。“当时,我很落魄,和生意伙伴也散了伙。”坐在火车车厢里,想着这5年在商海里的浮沉,陆林深的脑海里闪过一个灵感,“借钱是一门学问,包括借给别人,问别人借,这个话题好像没有人写过。”灵感来了,陆林深拿出白纸写了起来,密密麻麻写了几张。之后到1995年,《借的学问》终于写完,中国档案出版社在1997年出版发行了这本书。

记者看到,这本小书封面已经泛黄,全书18万字。“那时电脑没有普及,打字、查资料都不是很方便,写的时候很辛苦。”陆林深小心翼翼地翻着书页,“对于作家来说,每部亲手写出的书,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

三十余年坚持习练书法,又有所“悟”

这个五一小长假前,陆林深刚刚从日本回来,这是他第三次到东京都国立美术馆举行书法展和讲座。此次赴日之行,他还有一丝丝小遗憾:因为没有见到忘年交,95岁高龄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

“不过,老人已经答应帮我的新作《书辨》题写书名。”谈起和村山富市的相识,陆林深兴致勃勃。2007年,他第一次到东京都美术馆参加书画展,当时还有中国其他6位书画家。村山富市走到了他的书作前面,通过翻译说,这个书法好像是自创的。“不得不佩服,老人眼睛真的很毒,这些年我一直用左手写字,时间长了有了自己的风格,老人一眼就看出来了。2009年去日本,也和他见了一面,他还给我同年出版的《书悟》题写了书名。他来过溧阳,可惜没见到。”

《书悟》全书30万字,其中融入了陆林深三十余年书法创作、理论探索的心得。“1971年我从部队复员,就开始练习书法,到处拜师学习临帖。下海出差时,在宾馆里每天都要坚持练到凌晨。不过,对于自己的字我一直都不太满意,感觉拿不出手。”陆林深说,大概在2004年左右,自己在九洲投资集团工作,那段时间突然感觉字写得越来越好,临帖也越来越有模有样,“不知道什么原因,仿佛一下子有了灵感。其实,这是30多年的一个量变的积累,发生了质变。于是,就有了《书悟》。”

最让陆林深自豪的是,2013年6月,他的两幅书法作品“舍得”和“奔驰”,从一万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经过总装备部严格审核后,最终随“神舟十号”飞船飞天,遨游太空。

和高晓声一起吃过火锅,正在筹划《高晓声全集》

从常钢厂办理病退前,陆林深曾经到常州教育学院进修了3年中文,期间特别喜爱常州著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语言朴实无华,但越读越有味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

因为崇拜高晓声,陆林深偶尔向一个文化界的朋友流露出,想见高晓声一面的念头。让他吃惊的是,第二天朋友用自行车带着高晓声,到家里来做客了。

“高晓声就坐在车子后面,不敢相信。”陆林深立刻买菜,用火锅招待这名贵客,“我第一次用那种铜锅,把锅子弄坏汤都漏光了,还是靠他(高晓声)补救的,做了家常菜,大家吃得很开心。”

2012年10月,“高晓声文学研究会”在高晓声执教17年的三河口中学成立,陆林深担任会长。现在陆林深的书法工作室,也成了研究会的负责人、会员们聚会的地点之一。“我们已经完成了4个项目,包括《高晓声生平资料汇编》《高晓声年谱》《高晓声的文学世界》以及《高晓声自述》,另外,《高晓声全集》正在出版中。6月底,高晓声逝世20周年前先出四卷。”陆林深说。

牵头纂修樟村陆氏族谱,重修宗祠

陆林深出生在丁堰樟村,这个村子得名距今已经有900多年,村里的陆氏宗祠曾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同治年间重建。2004年,在陆林深等热心族人的努力下,对部分祠屋再度重建,恢复旧观,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现为常州市文保单位。

2003年,陆林深还主持纂修了《晋陵樟村陆氏宗谱》,之后捐赠给常州市档案馆。“樟村陆氏名人很多,始迁祖陆元光,1098年到1101年担任晋陵(常州古称)知县。1101年,苏轼一家从仪征到常州,陆元光迎接、问候。苏轼去世前的那段时间,陆元光一直在他身旁照料,并赠送一块‘嬾板’,东坡躺在‘嬾板’上与世长辞。史书称为‘东坡嬾板’。”陆林深说。

樟村陆氏的另外一个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民国才女陆小曼。过去,史学界和文学界公认陆小曼是常州人,但在常州哪里并不清楚。在修家谱时,陆林深在1920年的老家谱上看到了有关陆小曼的详细记载。“小曼,生于光绪二十九年农历九月十九日(1903年),父子福,祖父荣昌,系樟村陆氏北园村支派……”陆林深说,这是老家谱上的原话。

本版文字 汪磊 本版图片 朱臻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共和国同龄人”专栏,正在寻访在常州的共和国同龄人,讲述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心声。

如果您生于1949年,并乐于分享您的故事,请联系我们。如果您身边有共和国同龄人,也可以推荐给我们。我们的联系电话:86633355;联系邮箱:67264749@qq.com。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