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维庆
五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全区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交出了厚重提气的“十三五”答卷,开创了武进发展史上又一个崭新篇章。
从实施“五个三年行动计划”,到建好“五个生态”、打造“一区一城”、推进“六提”工程,我区接续奋斗,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区沉着应对,抓“六稳”“六保”,谋“双战双胜”,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武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气概,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武进的征程中永不言退、奋进担当。
深耕实体经济 谋求长远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区埋头深耕实体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即将跨入200亿元行列;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迈过700亿元大关,智电汽车、机器人、集成电路、先进碳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脱颖而出、抢得先机,落户100亿元项目7个,规上工业企业超2000家,上市企业总数稳居全省县区第二,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总量占全省五分之一。
生态文明创建砥砺前行,美丽乡村建设铺展生动画卷。新沟河、永安河、新孟河贯通长江“两湖”;高速路、快速路、“四好农村路”总里程增长了150公里,见证了武进交通建设的大步流星。
以人民为中心 补齐民生短板
“十三五”期间,我区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效的落脚点。
五年间,全区近八成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123个为民实事项目件件落实,尤其是围绕教育、卫生的短板,加力攻坚、加速补齐。
新改扩建52所学校,新增近3万个学位,常武高中招生一体化政策成功落地,教育事业均等化驶入快车道。“健康武进”建设扎实推进,常州二院阳湖院区等一批高质量医疗机构布局中心城区,医院床位数增加了1000多张;创新推出村级医疗卫生人才“区管镇用”机制,武进人民拥有了越来越多“家门口的好医院”,“小病不出镇”成为现实。
五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4%,远超GDP增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诠释“勇争一流、耻为二手”
“十三五”期间,落户我区的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全国首家中以两国政府签约的创新合作园区;石墨烯产业园独占12项全球第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的“武进实践”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全国县(市、区)中率先推进“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五年来,武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展示了“干则一流、出则精品”的目标追求。
五年间,我区连续两年获评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多年蝉联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三、投资潜力百强区第一,收获了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一、中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二,中国最关爱民生县(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生态旅游名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等全国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