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文笔塔 观点
2024年04月24日

读懂“全域马拉松”的大格局

李寅初

在当下的马拉松赛事热潮中,如何更好地“借马荐城”,把赛事的“流量”转化为发展的“增量”,是各大城市需要深入研究的全新课题。近日,常州宣布率先推出全域马拉松,今年域内的所有辖市区都将举办马拉松赛事,打造“一区一马一特色”群众体育路跑赛事品牌。作为一个马拉松爱好者,同时也是定居龙城的新市民,笔者认为,此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极具魄力的创新之举,是全方位助推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重要举措。

最近十余年,马拉松运动在中国蓬勃兴起。15年前,笔者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时,全中国一年大约只有30场赛事,公众知晓度、参与度也不高。而最近三五年,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各地举办的全程马拉松赛事就有175场,半程马拉松赛事也有127场。拿沪宁线上常州周边的兄弟城市来说,上海、苏州、无锡、镇江、南京每年举办的赛事,加起来至少也有20场。

马拉松赛遍地开花,由此带来一个巨大挑战: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办出自己的特色,打响自己的品牌?对于立志于打造全域马拉松的常州而言,当以“事事争当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大格局,突破地理之“域”的局限,在长三角乃至全国之“域”上办赛。

所谓“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常州办全域马拉松赛之“域”着眼点要高,要突破常州辖市区的地理之“域”,将自身的赛事放到长三角、全中国之“域”中去比较,去定位。以“事事争当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的眼光与豪情,在学习、借鉴国际国内一流赛事的基础上,凸显自己的特色,从成百上千的马拉松赛事中“杀”出,打造出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的赛事。

打造全域马拉松,要在专业之“域”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有人说,马拉松是一座城市的全力以赴。赛道美不美、交通便不便利、奖牌领取快不快……这些细微之处,蕴含着传播城市形象的大学问。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参赛者看到的、赛事的主办方在背后要考量的因素千头万绪,小到喷雾降温装置、饮水点、导视牌、流动厕所设置,大到出现突发事故怎么办、赛事直播如何安排、冠名经费如何筹措,这都极其考验主办方的动员、组织能力。

创办于2007年的东京马拉松,能迅速成长为世界六大顶级马拉松之一,正是因为周到的服务,给来自全球各地的跑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是常州“全域马拉松”第一年,域内钟楼区、常州经开区等地都是首次办赛,对赛事主办方来说,如何办出一场专业水准高、口碑好的赛事是极大的挑战。从全域层面而言,更深的考验还在于如何在7场各具特色的赛事中打造统一的标识,提供水准一流的赛事服务。期待刚刚迈入万亿之城的常州,能有“走在前、做示范”的果敢与担当,在办赛中充分发挥常州人的实干创新品格,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尤其是在志愿者参与、市场化运作、口碑宣传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持续积累、长期办赛来锻铸经验和口碑,最终为中国的马拉松赛事贡献“常州经验”。

打造全域马拉松,还要有“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温度与态度,在办赛成果之“域”上从小众走向大众,最终实现全域参与、全域共享。“发令枪响,黄金万两”。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吸引游客、促进消费、塑造城市IP起到日益突出的作用。马拉松运动看起来是个小众爱好,但背后影响、撬动的却是酒店、交通等至少十几个行业的大产业。此外,在带动消费之上,其更深层次的影响则是整合城市资源、拓展城市空间、促进城市转型,是展示城市形象、阐释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能让老百姓感知城市的魅力,一起参与进来,增加对本乡本土的认同感,拥抱当下的美好生活。

对五湖四海的参赛跑者而言,这是一次用脚步丈量、感受城市魅力的深度体验之旅。对赞助商、志愿者、医护、记者、安保等赛事工作人员而言,这是一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市蝶变的锻炼。对加油打气的市民、观众而言,这则是一种可以参与全年7场赛事,一次触手可及的观赏盛宴、生活方式。期待常州的全域马拉松,能有“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温度与态度,让每一个人在全域里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奋斗者。

没有上一篇了... ... 下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