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

A02

莫让压岁钱“压碎”年味 朱雅萍 2025年01月22日 常州日报 A02版 要闻

时近春节,一则和年俗有关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介绍,古代的压岁钱最初并不是真钱,而是“压胜钱”。它有着钱币的形状,铸有寓意吉祥的话语或图案,但不能作为货币流通。

从专家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压岁钱诞生的初衷:它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承载着长辈对孩子们健康成长、报效家国的殷切期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压岁钱的习俗已经传承千年。但是,在生活富裕、物质丰富的今天,在一些地方,压岁钱正在偏离它诞生的初衷,逐渐变成攀比炫耀的一种手段。一到春节,亲友之间不乏用压岁钱的多少来衡量关系亲疏、炫耀经济状况的现象。甚至在一些家庭中,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也要相互较劲,都不想在压岁钱的“竞赛”中处于下风。数千、上万元的大红包已经不是稀罕事,几十元、上百块的压岁钱在一些长辈的眼里完全“拿不出手”。

越变越厚的压岁红包背后,副作用也在不断显现。一方面,压岁钱带来的亲情负担“压碎”了年味,让不少市民感叹春节变“春劫”;另一方面,孩子们在接受“大红包”的同时,很容易忽视压岁钱本身的良好寓意,将关注点更多放在金钱数额上,继而产生“金钱至上”的错误观点。甚至有个别孩子在“春节暴富”后,由于缺乏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短时间内大肆挥霍、放纵消费,一掷千金购买游戏装备、打赏主播,这种严重的行为偏差着实让人痛心。

如何让变了味的压岁钱“回归初心”,真正让压岁钱成为融洽家庭关系、传承家庭美德、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载体?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挖掘我们的传统美德,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让大人孩子都能文明健康过大年。

一方面要注重发挥阵地作用,通过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站点、道德讲堂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系列活动;另一方面要抓好重点群体带动,积极组织“五老”、理论宣讲员等群体以及“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居民自治组织,在年货大集、村民代表大会等场所宣传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决刹住压岁钱带来的攀比炫耀之风。

在倡导大家适度、理性发放压岁钱的同时,我们还要寻找更有意义的压岁钱“替代品”。比如,送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好书,再由赠书长辈精心写上推荐理由;送一套能帮助孩子动手动脑的玩具,让父母和孩子多一些共同娱乐的亲子时光……相比于金钱的简单叠加,这些用心用情送出的春节礼物,更能传递至真至美的亲情和祝福,能够更长久地留存孩子心间、滋养孩子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