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文笔塔 文艺
2024年04月25日

被遗忘的经学家

——乡贤钱振锽逝世80周年祭

编者按:常州籍文博书画大家谢稚柳先生曾深情回忆:“名山先生(钱振锽,1875-1944)不仅教我读书,更重要的是教我做人的道理。他的‘道德文章’我至今觉得值得我怀念。他一生清贫正直,爱祖国,爱人民。解放前,常州邻近的县闹灾荒,先生曾多次将鬻书换得的钱去救济灾民(原载1986年《新华日报》)。”江南大儒钱名山自1914年设帐寄园,20余载,传道授业,诲人不倦,八方学子纷至沓来,多达千人。小小寄园一时书香氤氲,成为民国时期江南三大书院之一,造就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名山先生爱国爱民、以文化人之精神,如明灯一盏,在常州文化史、教育史、慈善史上熠熠生辉。对于名山精神的挖掘与传承,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今年适逢先生逝世80周年,本报《文笔塔》副刊特别创设“纪念钱名山逝世80周年”重磅专栏,广邀海内外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怀念先贤,阐扬中吴文脉,传承优秀文化,为常州文化事业在新时代赓续、发展贡献力量。

张戬炜

苏东坡临终前,托付给常州挚友钱世雄的,是《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手稿,史称“海南三书”。东坡《与李之仪》中说:“所喜者,在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可见其对三部手稿的珍视。这三部最终由东坡完成的著作,凝聚了人称“三苏”的东坡父子兄弟两代三人的心血。东坡从海南北归常州时曾感叹说:“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如来书所谕,其他何足道。”

东坡生前,文名满天下,随手为文,世人都视为唾珠吐玉,为何如此珍视这三部著作?原因是这三部著作,都是经学研究成果,对中国文人来说,其意义与价值,非同小可。

何谓经学?经,即经典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释家所奉之经,第一位是《心经》。道家所奉之经,第一位是《道德经》。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所奉是《四书五经》。随着中国思想史衍变,儒家经典亦有演化,形成《六经》之说。具体典籍为《诗》《书》《礼》《易》《乐》《春秋》。其后还有儒家《十三经》之说,因比较复杂,此处略过。

经学,于释家而言,是研究佛经的学问。于道家而言,是研究道家经典的学问。对于儒家而言,是研究《四书五经》,或者说研究《六经》的学问。自汉代后,中国历代奉儒家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所以,儒家的经学研究,实际上是国家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学问。历代儒生,如果不懂经、不解经、不究经,在儒家学术史上,是没有地位的。这也是苏东坡临终前,一定要留下经学研究著作,以确定自己是经学家的原因。

汉代以来,独尊儒术。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字词含义,阐发义理学问,是儒生毕生追求。学脉所传,形成经学体系。两千年以降,经学影响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举凡两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学、哲学、法律、社会生活等,无不在经学的指导下运行。经学所据之儒家典籍,成为中华精神元典,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记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经学又成为多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成为国家精神的主体。

目前的苏东坡研究,研究方向一般都是东坡的诗词歌赋及行为事迹,东坡在常州临终时托付给常州人的经学著作,鲜有问津。从这个现象来看,苏东坡是一位被遗忘的经学家。与苏东坡类似的,常州还有一位被遗忘的经学家,就是清代的钱名山。

钱名山,原名钱振锽,后名钱名山,字梦鲸,号谪星。常州乡党惯以钱振锽称之。说到钱振锽,常州人多以为是书法家。其书,名动江南。康有为称钱振锽之书:“除我之外,当世更无与此公匹敌。”民国四大书家之一的于右任称:“名山老先生的字比我好。”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张大千、谢稚柳、徐悲鸿、朱屺瞻等都受到过钱振锽的影响。可见钱振锽当年在中国书坛的地位。

常州乡党一般还知道钱振锽是进士。中国的进士,是地方文化的骄傲。旧时,某村某乡出了一名进士,是当地莫大的荣誉。常州人当然还知道钱振锽是官员。进士及第后,钱振锽任正六品刑部主事。只是这个官当了没多久,因不满官场习气,钱振锽辞官回常州,以诗词山水自娱。

深入一点了解的常州人,知道钱振锽是教育家。辞官回家后,钱振锽在常州东郊创办寄园,收英才而育之。常州地方文化中有“寄园弟子”一说,意思是钱振锽门下的学子。寄园弟子多奇才,谢玉岑、程沧波、马万里、谢稚柳、郑曼青、唐玉虬、虞逸夫等,都是当时中国艺坛与政坛的一时之秀。

常州当年一府辖八县,乡民们都知道钱振锽是慈善家。清光绪三十二年,阳湖县芙蓉圩大水,饥民无数,钱振锽鬻书筹款,赈灾息争,乡民感而送匾。1930年常州城外马迹山遭灾,山民饿毙,钱振锽鬻书赈灾,并到上海征集名家书画,鬻之救灾。1934年,江南饥荒,溧阳为最。钱振锽带头鬻书筹款,常州人感其义气,所募钱粮壅塞钱氏之门。1940年,常州遭遇百年未有之旱灾,钱振锽上书官府,开仓济民。

进士也好,书家也好,教育家也好,慈善家也好,其实,钱振锽作为江南大儒,最重要的身份,也是被遗忘的身份,是经学家,中国最后一代经学大家。如同东坡最珍视“海南三书”,钱振锽留下的最值得珍视的,是经学著作《良心书》。

钱振锽所处时代,由清朝而民国,中国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儒生,作为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责任的儒门子弟,应该从传统的经学中,寻找安邦济民的良策,回答时代面对的问题,提出救国强基的方案。事实上,中华文化自春秋战国成熟,到汉代大一统国家建立后,是经学解决了国家与民族的主体问题。及至两宋,大一统国家被少数民族政权击破,同样是经学,解决了宋朝及后续政权的法统问题。清代到民国,中国面对世界列强,如何保持民族文化自主,保持中华法统延续,经学是否可以再次解决这个问题,是当时的经学家们梦牵魂萦的所在。常州经学家庄存与重新注释了中国经学经典《春秋》,门下学子龚自珍、魏源以此为依据,推动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潮,遂成常州学派。

作为经学家的钱振锽,沿着常州经学前辈庄存与的学术道路,重新解读了儒家经典《孟子》。钱振锽认为,儒家经典非一般人能懂,要让经学重新指导中国的社会现实,一定要用最浅显的词语,说清楚最深刻的道理。钱振锽从《孟子》中钩出“良心”这个词,构建了自己的经学体系。他说:“良心即忠恕、即性善、即良知、即心之本体。但是,如果说忠恕、说性善、说良知、说本体,只有读书人才懂。如果与不读书人讲,究竟费力。唯有良心二字,妙在无人不知,不假思索,不费唇舌,直捷痛快,不必另起炉灶。”“言学,必宗孟子。治太极西铭无益,良心出孟子,而人人知之,以之教人必易为力。”

钱振锽的经学体系,建构于孟子的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古来圣王的政治与学问,《六经》《四书》谆谆不倦所讲的,不过是讲是非。而是非,不过是香的香、臭的臭,美的美,丑的丑,如此而已。反过来便是不诚,便是自欺,便是无是非,便是没有良心。”

从最容易为大众理解的“良心”说出发,钱振锽提出,良心是人异于禽兽的区别,是人必须终生奉行的行为准则。种种无良,皆中国致弱之由,只须令以上种种人,大家将良心捧出做事,而天下平,中国强矣。处今之世,忽与人讲良心,莫不以为迂。不知天下盛衰强弱之关系,只在此两字,又何迂为?

常州的经学家,好像都容易被遗忘。苏东坡生前被朝中同僚称为“毗陵先生”,也就是同僚们都认为苏东坡是常州人,但没有人说他是经学家。庄存与是常州人,常州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开山宗师,尽管弟子龚自珍、魏源名重天下,但没有人记得这位伟大的经学家。钱振锽亦是如此。钱振锽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经学研究,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书法作品。

中国经学不是外在于我的纯知识性存在,是关乎世道人心之学,是经世致用于人心之学。值得高兴的是,随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经学正在传承。2018年9月19日,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国经学研究院。相信常州这些被遗忘的经学家,在今后的文化复兴中,会擦去身上的泥垢,重新焕发出璀璨的思想光芒。

故事里的“今生有幸” 初夏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