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要闻
2024年06月11日

核心区:“满格电量”在征途

——“两湖”创新区两周年建设发展素描(上)

核心区重点项目不断见桩、见架、见形态。图为建成投用的西太湖国际露营岛局部。 高岷 摄

编 者 按

作为实现“532”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核心载体,“两湖”创新区承载着常州的未来和希望。2022年5月,我市召开“两湖”创新区建设推进大会,吹响向湖生长、拥湖发展的号角。两年来,“两湖”创新区的建设者们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树立大志向、建构大框架、运筹大规划、实现大发展。

初夏,万物并秀。本报记者走进武进、金坛、钟楼等地,看发展数据、访项目现场、谈体会感受,用笔墨呈现“两湖”创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绩单。

□本报记者 周茜 殷雯馨

通 讯 员 周健 蒋嘉玮 李晓艳

初夏,常州医药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工地。75米高的塔吊驾驶室里,杨魁对“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的“拔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快速路上,往来的车辆变多了;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常州大学宿舍楼的建设热火朝天;远处,滆湖之星熠熠生辉……

不忙的时候,这位塔吊司机会掏出手机拍一些照片:“这里就像雨后春笋,每天都在变化。作为其中一名建设者,我也感到自豪。”

作为“两湖”创新区核心区,西太湖锚定“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发展定位,两年来高效统筹新城市建设、新产业培育、新人才发展,将“新蓝图”加快分解成一幅幅“施工图”“实景图”,重点项目不断见桩、见架、见形态。

以“能”兴城,初放光彩

高规格编制完成《“两湖”创新区总部经济区城市设计》《常州南站中央枢纽概念性方案设计》等系列规划;完成常州南站周边集疏运交通系统规划研究;加快编制核心区城站活力轴沿线城市设计,以及亮化、能源等专项规划……

“精雕细琢‘两湖’的独特风貌,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框架同步全面拉开。”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乔俊杰介绍,随着地铁5号线、中吴大道西延等重大交通工程加快推进,贯通南北的腾龙大道提速建设,以“两湖”为中心的综合交通体系越来越清晰。

匹配未来城市新中心的城市功能,也在不断丰富——

备受关注的总部经济区,今年将建设苏澳大厦、中央公园。4月,首个央企总部大厦项目中铁建创新大厦签约。

腾龙大道以西、延政西大道以南,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常州西太湖学校项目工地上,16台塔吊、1200名工人奋战正酣。江苏致远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晔彦告诉记者,教学区一楼已建成,预计今年秋天主体封顶,明年交付并投用。“我们采用无围墙校园的设计理念,中央分布两座操场,还有大量异型建筑和中庭挑高,打造多元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为幼、小、初、高学子提供15年一贯制优质教育服务。”

全线2.4公里的场北河景观廊道是“十全十美”环城公园的样板段。眼下,总面积9.3公顷的西岸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30%。“西岸样板段充分利用现有滨湖资源和水杉林带,重塑湿地、生境,恢复家燕等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工程管理科科长黄菀青说,市民游客年底就可以来此休闲放松。

西太湖国际露营岛建成投用,丰富微度假体验;美丽街区强化精细管理服务,招引品牌“首店”10多家……抓住最美湖湾自然底蕴,核心区从文体旅切入,为音乐会、马拉松、水上运动、露营等新业态提供更加友好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品质。

以“新”提质,浓墨重彩

产业强、创新动能足是“两湖”创新区核心区的突出优势。依托“一高四新”产业基础,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提前谋划未来产业,打造“一湾一谷一港一岛”(常州氢湾、东方碳谷、细胞科技港、合成生物岛),不断壮大氢能和新型储能、石墨烯、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四大未来产业集群规模。

园区氢能企业国科领纤新材料(常州)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连续纤维处理、碳原纸生产、碳纸生产全流程技术及批量化生产能力的团队,前不久顺利完成第三轮、数千万元融资。成立不过一年,企业在创始人吴刚平博士的带领下,快速完成了设备选型、产线建设、试运行等工作,初代产品已经下线评测,得到客户充分肯定。“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武进区政府部门的诚意和效率打动了我们。”吴刚平介绍,得益于常州氢湾在厂房建设、人才引育、技术攻关、应用示范等方面的全面扶持,企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初代产品量产后,产能将从每年5万平方米加快向每年25万平方米跃升。

包括国科领纤在内,常州氢湾已引进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较强的氢能项目28个,总投资超25亿元,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作为企业创新孵化区,常州氢湾国际创新社区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一期有5栋厂房已在进行外架拆除和外场施工。“预计7月底交付。”江苏安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监理张建军说。

常州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是核心区发展高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期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现总体进度已达60%。“6月全面进入外场施工,确保11月底竣工验收。”伟驰集团开发建设事业部主管奚灏介绍,为更好地服务生物医药、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型医疗器械等项目,年内还将启动二期约19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

园区同步加快省氢能装备检验检测中心、省石墨烯创新中心、细胞研究院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支持南京医科大学、常州大学、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未来产业提供充沛的创新策源。

以“才”聚气,多姿多彩

“两湖”创新区远景规划核心区55万人口,要实现从聚人才向增人口、提素质并重转变,既要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持续探索载体建设,也要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

毗邻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的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二期,4月开工。“建筑面积约13.2万平方米,工期600天。”项目负责人宋芸告诉记者,现场分两个标段,紧扣时间节点全力压茬推进。该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共享研究院的国家级“两室一中心”等科研资源,帮助创业者突破初创期瓶颈,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

距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不远,市、校、区三方共建、总投资32.9亿元的南医大常州医疗健康科技园一期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预计明年6月底建成。“学校正在医工交叉等领域积极谋划布局,未来的重点在常州、在西太湖。”上周末,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夏彦恺来常参加第五届江苏省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时期待满满地表示,希望通过比赛等多种途径,发现和孵化一批优质项目,在西太湖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发芽壮大。

创新潮涌,新战力频添。2023年年初接洽、3月确定厂房、7月设备调试、9月试产……常州市驭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磁屏蔽材料、磁芯、导电胶等新材料及CCS采集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得益于“龙城英才计划”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全面赋能,从落户到投产用时仅半年。总经理曾志超说,企业正积极招揽人才,为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有蓬勃朝气,也有鲜活生气。包括星巴克在内,大大小小12家咖啡店释放着“咖啡经济”的想象力,也刷新着核心区的“青引力”。经营一木拾光咖啡店的王思淇、朱琳,每天从早上7时30分忙到晚上8时,“西太湖的人气,越来越旺了”。

让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生态成为“两湖”标配。今年,核心区首批排定重点项目47个,涉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总部经济和功能配套、科创平台和产业载体、规划设计四大类,年度计划投资超100亿元。武进“两湖”创新区建设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祁斌表示,将乘势而上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更多的“可观可感”。

不负好时光,“两湖”创新区核心区“满格电量”在征途!

《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湖畔奋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