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版:常州新闻 健康
2024年06月18日

市一院致力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创新医疗技术 守护健康常州

▲手术直播周充分展现市一院医疗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自信

▲癫痫中心获评国家二级癫痫中心

▲虚拟现实技术助力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更精准

□本报记者 陈荣春 通讯员 李祉萱 吴洁

供 图 一萱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主动脉夹层救治、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腔镜下肋骨肿瘤切除术、基于呼吸门控技术的乳腺癌放疗……一个个对普通市民来说陌生而拗口的名词,背后凝聚着市一院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医疗技术是医院的立院之本。近年来,市一院对自主开展的重点、突破、高精尖类新技术新项目予以政策支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创立“真儒新技术奖”,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开展和探索新技术新项目,全院创新应用医疗技术的氛围日益浓厚。仅在江苏省卫健委2023年度医学引进新技术评估获奖项目中,市一院就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我们将始终把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作为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继续在全院营造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和鼓励医务工作者勇攀医学高峰,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市民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市一院副院长邵耐远介绍。

织牢网底 “大病不出市”越来越近

55岁的刘先生在市一院被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肝胆胰外科主任陈学敏团队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刘先生进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历经6个多小时,成功完成左半肝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胆囊切除、淋巴结清扫和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第一天,刘先生就顺利进食流质食物,很快出院。

肝门部胆管癌虽是胆管癌中较常见的类型,但在临床上发病率不高。该疾病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在我们医院开展这项新技术以前,像刘先生这样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如果想接受微创手术,只能到北京、上海等地就诊。”身兼大外科主任、普通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的陈学敏认为,只有不断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尤其是危急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技术,才能为更多本地患者提供更高水平、更优质量的医疗服务,让“大病不出市”成为可能。

作为常州最大的公立三甲医院,打造区域性诊疗中心,更好服务常州市民,市一院责无旁贷。多年来,市一院始终致力于从一项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入手,为常州市民织密织牢健康守护网,托起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希望——

自去年7月以来,心胸外科联合上海德达医院孙立忠教授团队,在我市建立迅速、完善的主动脉夹层急救机制,目前已完成24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市一院成为常州市主动脉夹层救治联盟救治中心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开展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该技术费用低、创伤小、精准度高,为诊断治疗弥漫性肺疾病、肺外周局部病变等疑难肺部疾病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

心血管内科开展全市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通过MitraClip系统,使用特制的二尖瓣夹合器夹于二尖瓣前后叶,从而改善二尖瓣反流,仅用一个小夹子修复“心门”,体现了介入微创手术的巨大优势,为患者带来福音;

肿瘤放射治疗科将呼吸门控技术用于乳腺癌放疗,降低放疗全程中呼吸的影响,起到有效减少心肺损伤的效果,更好地保护了重要器官,乳腺癌放疗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眼科积极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已为3位市民完成角膜移植,帮助他们重见光明……

科技加持 智慧医疗再写新篇章

今年75岁的陈先生患腰腿疼痛已有好几年,在市一院被诊断为严重的Ⅱ度腰椎滑脱。对于腰椎滑脱,手术是最好的办法,但陈先生长时间未得到规范治疗,常规内镜手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市一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朱佳俊团队为他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辅助的内镜下腰椎滑脱复位减压内固定手术,术后第二天陈先生可以自行下地行走,一周后就顺利出院了。

“术前,医生会提前将病变部位的相关影像数据传输到设备上,便于更科学系统地规划手术;手术医生可以随意变换站位,从不同角度对病变部位开展有效减压;该技术还具有实时导航和指引功能,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操作手术目标,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朱佳俊说起虚拟现实技术赞不绝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益于5G、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智慧医疗在临床技术领域得到更多的应用,在为医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安全手术环境的同时,积极推动着“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进程。

市一院在临床技术领域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已有多年,是全国率先将5G、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等技术用于临床的医院之一。早在2019年,脊柱外科团队就曾在全程MR技术下顺利完成颈椎结核病灶清除加钛笼植骨融合术、省内首例5G技术支持下远程MR辅助脊柱外科手术、省内首台同时应用SPIN(实时三维影像采集)+MR+AI+大数据等智慧医疗新技术的超精准腰椎手术,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则是最新成果。

与此同时,各科室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智慧医疗技术。2023年,骨关节科开展机器人导航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市一院成为国内第三家采用此新技术的医院;不久前该科室又在机器人辅助下为67岁的张女士完成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张女士当天即可下地负重行走,该手术开启了市一院关节置换手术的智能新时代。

学科协作 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陈在外院已被诊断为癫痫多年,虽同时服用几种抗癫痫药物,但治疗效果不明显,辗转来到市一院就诊。癫痫中心多学科团队综合小陈癫痫发作症状、发作期脑电图以及头颅影像后,考虑导致癫痫发作的病灶在脑部顶叶功能区,有手术指征,决定为他进行外科手术。在术中导航和电生理监测技术的辅助下,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官卫为小陈精准切除位于脑部的致痫病灶。术后,小陈神经功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癫痫也终于得到了控制。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癫痫的治疗除了服用药物外,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药物控制不好的癫痫,可以根据术前评估结果,个性化地进行切除、射频热凝、神经调控等手术。”官卫介绍,市一院癫痫中心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神经电生理、医学影像科和药学部等多技术团队组成,不仅开展各种检查和诊断,更创新开展致痫灶切除术、迷走神经刺激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等手术,至今已为10多名患者带来积极有效的治疗。2023年,中心顺利通过国家评审,成为常州地区唯一的二级癫痫中心。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多学科联合开展创新技术也越来越多见。在市一院,多学科联合推进新技术新项目更是屡见不鲜,越来越多像小陈这样的患者因此受益。

60岁的姚先生3个月来总感觉小便时尿液浑浊,到医院一查竟是直肠膀胱瘘:膀胱与直肠之间形成一条开放的瘘管,尿液中的浑浊物是由粪便污染所致。由于此类疾病发病率极低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手术需要切除瘘道,甚至重建膀胱和肠道……怎么办?市一院胃肠外科与泌尿外科等多学科团队携手创新开展腹腔镜联合膀胱镜行直肠膀胱瘘手术,帮助患者解除罕见病痛。

多学科联合,更成为守护生命的强大后盾。31岁的徐女士刚分娩了一个女婴,就遭遇羊水栓塞。市一院立即启动羊水栓塞紧急抢救流程,快速组织抢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超声医学科等专家迅速赶至产房参与抢救……在扎实的救治基本功和多学科团队的默契配合下,徐女士终于转危为安。

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也推动专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市一院拥有1个“十四五”省医学重点学科、2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常州市临床医学中心、9个常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在今年年初发布的2022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全国第81名,为推进“健康常州”建设、擦亮“常有健康”名片贡献出一院力量!

没有上一篇了... ... “市长热线吗?我是来感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