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文笔塔 文艺
2024年06月22日

序与跋

中国心灵的眼睛

许建俊 文/图

雨后港口 (粉画) 李志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常州人从不陌生。

常州红梅公园,红梅阁南端那尊天衢要道牌坊的立柱上有这样一副楹联:“道有源头,立言立功立德;工无驻足,希贤希圣希天。”此联出自明崇祯时,常州知府吴兆坣之手,与张载的“横渠四句”几乎一脉相承。

行,江河日月;观,百态世相。人生一世,为学为官,此联实乃大言希声、意境高远。

宋、元、明、清几代,常州皆以天衢要道、崇文重教闻名。青果巷、舣舟亭,文笔塔、天宁寺,红梅阁、知音坊,觅渡桥、毗陵驿,半山亭、两当轩,藤花旧馆、前后北岸,文笔夕照、毗梁灯火,通吴水门、纸城铁人……这些朗朗上口、前后呼应的景点名字背后,是一座城市立言立功立德、希贤希圣希天的生生不息。

人生难忘少年时。

常州人引以为豪的中国早期重要领导人中的瞿秋白、张太雷,他们的童年、少年时光,常捧书本于红梅阁前的古春轩。如今走近,眼前依稀还能浮现两位少年读《三国演义》时,谈论张飞大打督邮和张角造反故事时的情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这三位一百年前的95后,分别在北京、天津、武汉参加爱国运动,由此开始了人生中的一次次觅渡——

“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谋将来永远的幸福!”

“诞生一个新中国!”

……

牺牲时,张太雷29岁,留下著作260万字;瞿秋白和恽代英牺牲时都是36岁,分别留下著作500万字和300万字。

这三人,无论教书、为官、做学问,还是著书立说、编杂志,一生有太多可以成就不凡的渡口,也有太多延续生命的选项。但在他们心中,纵然一生觅渡,有一种渡口也绝不轻易泊靠,那就是让他们放弃信仰——这犹如鸟之爱惜羽毛、人之灵魂与躯壳。

对于未来,有人因为亲眼看到才相信,而有的人,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但因为相信,他的眼里就已经看到。瞿秋白和他常州同乡张太雷、恽代英就是这样的人。

“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瞿秋白《多余的话》)

——觅渡,觅渡,渡何处?

一座江南小城,同时走出三位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这样的城市在中国不多。更不多的是,这座不大的城市,还走出了中国民盟的三位杰出人士:李公朴、史良、华罗庚,走出了唐荆川、李宝嘉、刘半农、赵元任、刘天华、刘海粟、周有光等一大批名人。

闪回于这座城市来来去去的背影,常常给人一种人生际遇的感慨。200年前一个月朗星稀之夜,清代诗人赵翼站在常州城里的一座桥头仰望苍穹,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一叹,是对常州人儒风蔚然、敢为人先的人文禀赋的概括。

一方水土,静水流深。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的这个判断,常州一直都在。

——电话收费按秒计算、普通百姓收藏金条、新的医疗事故鉴定办法颁布……从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到五次会议,全国政协委员卜仲宽先后提交提案140件,被誉为全国“提案大户”。这背后,是他那双始终关注社情民意的眼睛。

——一个中专毕业生,让日本技术人员见识了真正的中国功夫,也让德国专家留下了“中国工人了不起”的惊叹。电气技术工人邓建军总是微笑的眼睛背后,是中国工人永不服输的工匠精神。

生旦净末丑,人生一台戏。“小巷总理”许巧珍走街串巷留给居民的背影,让人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小巷里有一团火,那是你奔忙的身影;小巷里有一对星,那是你慈爱的眼睛……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1969年救下第一个人到现在,被退役军人缪小福从死亡线上拉回的人就超过10个……他那双眼睛很小,却深藏人间大爱……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城市亦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常州就人杰地灵,文人墨客近悦远来。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周末,黄昏,英国伦敦英吉利海峡之滨,从常州走来的刘半农眺望东方,心潮澎湃,挥笔写下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旅居美国、同样从常州走出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首诗后,怀乡之情有感而发,当即以诗为词,谱曲成歌,从此,《教我如何不想她》广为传唱。

海角天涯,纵使一生漂泊,刘半农、赵元任这对知音总是乡音乡情,相伴一生!

“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九百多年前那个夏天,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举家从海南乘船北归,舟泊常州。此前他已13次踏上这块土地。1073年,他坐船前往常州、镇江赈灾,于除夕黄昏抵达常州东郊。为避免叨扰百姓,他让船泊岸边,食宿舱中。抬眼,常州城头,一星灯火正为星夜兼程者送上光明。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这是东坡对常州百转千回的感念。最终常州成了他一生归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子倒下的地方,走来一位同样以自己的行吟而影响世界的诗人,匆匆乱世中,他在常州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教师生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位被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自屈原之后的又一个泰斗,从中国寒冷的夜晚走来,举着火把,照亮无数青年的心。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首《乡愁》,让自称“茱萸的孩子”的诗人,把常州这座江南小城暖暖地填进他那母乡与妻乡的记忆:我诗中的江南是以常州为典型,更以漕桥为焦点。我的《乡愁》一诗里,邮票与船票的另一端,牵动我年轻心灵的,正是永恒的常州母亲、常州新娘。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一百六十涅这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

常州近园,香樟树下,说起中华文化,余光中和苏叔阳这两位在两岸彼此以作品赢得众多读者的作家惺惺相惜。当晚生日宴上,苏叔阳即兴朗诵了他送给光中先生的诗:

"你从那头来,带着浓浓的乡愁/我从这头来,揣着炽热的情怀/飞过低低的山头,我们相聚在常州——在这里,我结识了你的眼睛/那天,说起黄河的涛声/你的眼睛忽然涌起母亲河的涟漪/哦,这是一双中国心灵的眼睛!"

那双小小的、深深的、总是仰视的眼睛,不正是这样一双中国心灵的眼睛吗?!

同样有这样眼神的,还有周纯娟。

1948年底, 18岁的常州女子周纯娟和丈夫新婚旅行到了台北,谁知时局变化,从此滞留台湾。那一刻起,思念的泪在隔海眺望的眼里再没断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心灵的眼睛》以“眼睛”这一特有符码为线,聚焦一群情系家国、心怀天下的常州人,以及与常州有关的人,或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或奋进追梦、报效家国,或乐善好施、守望相助,或秉持大义、见义勇为,他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尊崇者,更是践行者和守望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中国心灵,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一百年前,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他们对可爱中国的坚定信仰、坚贞不屈,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建军等一批普通人立足平凡的日积跬步、笃行致远;从刘半农、赵元任对家乡常州的思念,到苏东坡、艾青、余光中等人对常州的眷恋,那一双双眼睛里,充盈的始终是这样一种心灵。

(《常州屋檐下·中国心灵的眼睛》2024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为前言,有删节。)

没有上一篇了... ... 雅士与狂生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