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轼相遇。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为公众呈现了一场历经3年精心策划的展览“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览汇聚了苏轼及受其影响的150余件(套)珍贵书画作品,这是一次对苏轼书画艺术成就的致敬,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展览选取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精品,集聚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无锡博物院、镇江博物馆等的“心头肉”,一级文物达80余件,宋元名作30余幅,极为难得。从展品选择到布展的巧思构想,策展团队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心血与智慧。本次展览每月换新,三期三景,展览至今,好评如潮,反响巨大。
苏轼传世真迹《潇湘竹石图》与《治平帖》的重磅亮相,让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古代艺术部主任、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无尽藏”策展人庞鸥先生(右上图)感觉幸运与圆满。他介绍说——
梅先生
“苏轼的书画作品存世量是非常有限的。就绘画来说,目前学界公认苏轼的绘画作品也就两件,一件是《枯木怪石图》,另外一件是《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在私人藏家手中,《潇湘竹石图》是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只有唯一的一件是供我选择的,也就只有这一件《潇湘竹石图》。这次借来了,而且是一个全卷展示,十几米的一个柜子。”
“那么关于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能选择的一定是我们的‘老大哥’,故宫博物院。整个故宫博物院中,苏轼的作品只有5件,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的支持,借给我们这一件《治平帖》,这件《治平帖》前面有一个苏轼的画像,有苏轼本人的真迹,后面还有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一系列从元到明的题跋。对于我来说,借到《治平帖》是非常圆满的,而且《治平帖》能恰当反映这次展览关于苏轼的书法艺术精神的主题,所以说真是很幸运。”
展览的名称“无尽藏”源于苏轼的名篇《赤壁赋》,南博借此将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喻为后世艺术创作者无穷无尽的宝藏。展览以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与实践为主旨,梳理其对后世中国书画发展的深远影响,用此线索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展览分为绘画和书法两大部分,绘画部分包含“达心适意”“写形传神”“诗歌绘画”三个篇章,书法则包含“法中尚意”“书以学养”两个篇章。这些主题都来自苏轼具有代表性的书画艺术理论,每部分呈现的作品都紧紧围绕其主题展开,对每一幅书画作品,他们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阐释。苏轼的书画艺术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各篇章虽各有侧重,却又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苏轼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世界。
如果综合考量文学与艺术两方面的成就,苏轼堪称千古独步。他是宋词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宋代最杰出的古文家与诗人之一。其书画理论与实践对中国书画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指导性意义与巨大影响。
苏轼确立了中国文人画,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创造了最富特征与典型风格的中国画。宋代之后,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能像苏轼画论一样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种画论具有苏轼画论那样的统摄力与影响力。他的绘画审美趣味,形塑了中国画的基本性格;他的绘画艺术精神,使中国画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变化。苏轼开辟了书法和书论的新途径,其书风增强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感染力,能够充分表达人的个性。他开创了具有自由意象和个性化的“尚意书风”,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意态形象,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表现力,从而引导中国书法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化的彰显。苏轼的书法艺术精神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苏轼以其独特的书画艺术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真正的“无尽藏”——那是在遵循与突破之间找到的无限可能,是在法度与意境交织下绽放的不朽光芒。他将古人的法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与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融为一体。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大展,是南京博物院深入发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举,助力海内外观众在书情画意中体悟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驻足留心即拥有,可与身心相融,所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如同自然的馈赠,深沉博大,无穷尽,恒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