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殷雯馨 通讯员 何晓丹
建得好、管不好,安置小区就会成为“高楼上的城中村”。今年以来,湖塘镇定机制、搭平台、优服务,用“心”打好分类施策“组合拳”,全镇15个安置小区“原地升级”,改善小区居住环境,擦亮居民幸福底色。
变“难题清单”为“责任清单”
“卫生有人搞了,小区环境变美了,特别是小区东门道路改造后,早晨出行更方便了,晚上还有保安巡逻,幸福感大大提升。”改造后的长虹社区长虹家园内绿意盎然,2008年就入住的首批居民贺霞,正与邻居们坐在便民长椅上聊天,绿荫遮阳,其乐融融。
据悉,长虹家园共有14幢楼、2100多名居民,老年人居多。随着入住业主的增加,电动车随意停放、飞线充电、公共区域乱堆放等文明陋习也日渐凸显。为“化堵为疏”,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长虹社区组建起了“网格员+物业管理员+志愿者”小分队,常态化开展“敲门入户”、安全隐患巡查排查等工作,变“难题清单”为“责任清单”,合力破解难题。
“‘难题清单’中有一项是‘环境美化提升’,可不少居民就喜欢在绿化带‘圈地种菜’,拔了又种,反反复复。”长虹家园项目物业经理姜永胜介绍,针对这一难题,社区利用“有事大家商”工作机制,通过小分队登门拜访、召开“共商议事会”等方式,让赞成的和反对的居民都能充分表达诉求和建议。最后,大家讨论决定建设“睦邻小花园”,化解了这一难题。
用“科技手段”提“管理质效”
在另一个安置小区——晓柳社区所辖的晓柳花苑,每天清晨,小区内的“钢铁保洁员”准时开工,它集清扫、清运、清污于一身,是全镇安置小区投用的首辆新能源环保扫地车。
晓柳花苑项目物业经理薛飞介绍,小区面积比较大,传统的清扫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效率还低。“今年6月,我们物业投入3万多元,购置了新能源环保扫地车。如今一天可完成的精细保洁区域是传统人工作业的好几倍,而且作业时几乎处于‘静音’模式。”
“机器+人”作业模式,让居民享受到了更加干净、宜居的生活空间。长虹家园、淹城新苑也主动学习“取经”,陆续配备了扫地车,通过“科技手段”切实提升“管理质效”。
南田家园、采菱家园、金鸡花园则成为全镇首批使用电梯“保险+服务+科技”模式的安置小区。3个小区的物业巧借“市场之手”,通过探索引入电梯“保险+服务+科技”模式,对承保电梯进行智慧监管、实时监控,并采用竞争上岗、第三方专业机构考评机制等方式,进一步规范电梯管理,降低居民维修成本。今年7月,府北新村、长安二村也陆续引进了该模式。
解“民之所急”守“民之所安”
“我们小区过去没有充电桩,遇到刮风下雨,一些邻居会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里充电,存在安全隐患。”“如今新车棚宽敞明亮,充电桩安全方便。”近日,在聚湖社区所辖的聚湖家园,居民们看着一排崭新的电动车充电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让居民充上“安全电”,湖塘镇在全镇15个安置小区建设了19个架空层,投入400余万元,在所有安置小区浇筑地坪建造电动车充电桩和车棚,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
同时,在三勤新苑小区先行先试消防改造工程,预计今年10月底完工;在长虹家园、聚湖家园、南田家园、金鸡花园等8个安置小区,完成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栓系统等前期维护修缮准备工作,预计今年11月完工;对所有安置小区防火门及小五金件进行检查和维修,共计完成防火门变形整改842扇,五金件更换2268个。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从“简单粗放”到“精准精细”,安置小区管理完成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