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文笔塔 文艺
2024年08月17日

“北京中轴线”:我的时空记忆

江天舒

每年六七月的世界遗产大会,我都是事后关注。“丝绸之路”列入后,便去细看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上大明宫遗址的烟云、高昌故城的苍凉;“中国土司遗产”被收录,勾起对曾经踏上唐崖土司城遗址残垣的追忆。而这一次“北京中轴线”申遗则完全不同,当7月27日申遗成功的喜讯传来,我难抑兴奋之情,十余年的倾心相随,仿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其实,对于“北京中轴线”,是从天安门这个“点”开始的。那遥远的梦想,是中国人独特的情感归属。记得儿时画蜡笔画,常是天安门,左右对称来不得半点马虎;看爸爸北京旅游黑白照,最着迷的是留影天安门;唱“雄伟的天安门,壮丽的广场”时总在悬望,我何时能来到它身旁?本来毕业设计时可去,无奈单位不允;本来厂里职工疗养年年都是北京,待即将轮到我时,却已投身城北开发。一个梦一做近40年,那天凌晨时分走出北京火车站,正巧是中国“入世”之日。

第一站自然是心中圣地天安门,然后走进故宫。在恢宏的明清两代皇宫,一边看庞大建筑、满目珍宝,一边听“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持最为完整……”各种“最”字的介绍,惟有震撼。而当穿过神武门,登上景山之巅万春亭鸟瞰故宫全貌,留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

第一次北京之行,奔着“世界之最”去。走进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建园最早的皇家御园北海,还做一回登上最长防御城墙——万里长城的好汉……

直到2009年,得知北京首次将提出“中轴线申遗”作为老城保护“一号工程”,我眼睛顿时一亮,“一根线”串起了“一座城”,大手笔的保护竟是如此提纲挈领。赶紧“恶补”概念,这条中轴线,肇始于元,成型于明,完善于清,发展于近现代,距今750余年,长7.8千米,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此前我陆续到过的故宫、天安门广场及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群、正阳门、天坛,都是“中轴线申遗”的构成要素。但远不止这些遗产点,更有连接这些点的历史道路和其两侧庞大的缓冲区,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想象力、创造力。

那些年因故常去北京,公事之余,我把目标锁定“中轴线”,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目光穿越古今,走进太庙、社稷坛,感受左祖右社、对称布局的中国理想都城规划;在皇城墙下漫步、在北京古建博物馆里凝望,体悟其中蕴含着的“贵中尚和”哲学思想。当2012年“中轴线申遗”正式启动后,所到之处更能感受到“申遗”不仅能保护文化遗产,也让百姓生活的家园更美好,正阳门上空灵巧竞飞的雨燕也多起来了。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想览中段的前门往北那片,最佳选择是乘坐82路公交车。那天我在车铃声的陪伴下,先逛前门商业大街“老字号”,再从前门站上公交车,用眼神与正阳门打个招呼,便一路向北,两侧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次闪过,远眺过天安门,就从长安街转向了南河沿大街,而得知车轮下的御河,是元朝郭守敬开辟的通惠河故道,历史感顿生。过紫禁城东门外的东华门站,是东皇城墙遗址。到宽街路口东站便下得车来,发挥两条腿的作用,穿行于烟火气与商业味混杂的南锣鼓巷,而这片区域的文化气息,则要到坐落着荣禄府的菊儿胡同、齐白石旧居的雨儿胡同去感受。

掌握了“中轴线申遗”清单,我就不会错过那座小石桥——万宁桥。它具备了当桥通行和当闸制水双重功能,两侧石砌护岸上,四面各有“镇水兽”趴在岸边,造型奇异,寓保一方水运平安之意,其中有只是中轴线上唯一的元代遗存。站在万宁桥上往东看是京杭大运河,往西便是什刹海。什刹海旁,尝飘香的小吃,听悠扬的琴声,看曾经的脏乱差胡同变样,新业态和老街坊比邻。的确,中轴线上遗产保护,使老城区成了百姓的共享空间和历史记忆。

万宁桥向北不远处,便是北京申遗“中轴线”的终点钟鼓楼。旧时鸣响“晨钟暮鼓”的钟鼓楼广场,如今是市民休闲健身之处。而继续北上,中轴线北延成了城市奥林匹克公园轴线,耳熟能详的现代体育场馆鸟巢、水立方与“中轴线”上的文物遗迹交相辉映,象征着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

那一刻,站在鸟巢、水立方这“一圆一方”之间,我不时想起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的天坛、先农坛,同样是“一圆一方”,都寓意“天圆地方”。北京中轴线这一承载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态遗产,时刻在召唤着我。何况先农坛、永定门和中轴线南端道路遗存,我尚未涉足,它们成了我完整感受“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未来的目标。

在那遥远的尼勒克 苏州狮子林(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