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版:文笔塔 记忆
2024年08月18日

私淑恩师恒铭怀

——我与周勋初先生二三事

周勋初先生给作者的信

前不久,惊闻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周勋初先生不幸逝世的噩耗,我不禁悲从中来。伤痛之余,几件往事浮现于我的脑际,令我感动,没齿不忘。

信中文字寓深情

我虽无缘成为周先生的入室门生,可是,我却十分有幸地成为他厚爱的私淑弟子。周先生一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奉献了毕生的热情与精力。其研究的时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其研究的范围,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诸多领域,体现出文史结合、博通与专精结合、宏大与精微结合的治学特点。周先生一生从教,桃李天下,著作等身,是有口皆碑、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对于这样一位道德与学问并美双馨、鼎鼎大名之学者,我委实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地钦佩与崇拜。因此,我在治学之路上遇到一些难题,或者有感而作一些小文,就会写信向他请教。记得在写第一封信之前,我着实有点犹豫,担心名气甚大的周先生是否架子大、脾气怪,考虑再三,我还是壮胆向周先生发出了第一封求教信。信中我夹了一篇关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探讨的论文。因为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持“爱情说”,有的持“揭露说”,有的持“矛盾说”。我通过文本细读、白居易类似诗歌的参照,以及文献资料的梳理考辨,坚持“揭露说”,作文目的使此说证据更充足,逻辑更严密,说服更有力。我很想听听周先生的意见。孰料,一周之后,我就收到了周先生的回信。周先生十分肯定“揭露说”观点的正确性,认为论文资料扎实,论证翔实,语言老到。同时,还提供了一些我未见的很有价值的资料,使论证更为充分,观点更为坚实。不仅如此,周先生还将此文推荐给一家高校学报发表。周先生如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学生,不掩片善、为人说项的仁爱精神,令我终身铭谢。

使我感恩的还有一件事。1990年6月下旬,我将《储光羲生卒、里贯及其诗歌研究》一篇2万字的论文奉寄周先生请正。在信中,我还表达了自己的一个不情之请。由于我酷爱唐诗,而我获悉南大即将召开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便向周先生提出可否参会的想法。谁知此次会议参会人员有严格限制,有好多连续参加唐代文学年会的会员都难以参会,况且我当时还不是会员,就更不可能与会了。为此,周先生在回信中耐心细致地做了解释,将个中原委细细道明,让我明白“此中难处”并“望能谅解”。如此真诚的君子美德,面对周先生清秀洒脱的墨迹,真让我且愧且敬良久。

至于研究储光羲的那篇长文,周先生则认为“足见功力”,同时提醒我“考证需明晰,让人一看就明白你做出的新贡献”。还指点我将此2万字的长文分成几篇投稿,因为一般学报及杂志只刊载万字以内的文章。周先生从高度评价、文章分类到如何投稿,皆娓娓道来,金针度人,良师大德,温润吾心。虽是私淑弟子,却胜似入室门生。这是我一生之大幸,每念血涌,感念不已。

学术前行指路灯

我在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偶然于图书馆看到《江苏文史研究》杂志,甚为亲切。这是江苏文史馆主办的一份发表研究江苏文史成果的专门期刊,作者大多是文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教授,虽是内刊,但文章水平都很高。该刊主编,则是心仪已久的周勋初先生。我一下子爱上了这份杂志,遂试着向它投稿。第一篇投稿的论文题目是《<华山畿>故事诞生地考证》,不到两周,责任编辑丁骏老师(后任副主编)来信告知,文章即刊。拙文首投即中,增强了我学术研究的自信。趁热打铁,我围绕《华山畿》故事的诗歌内容、精神及艺术之美和传奇之美等系列问题,连续写了几篇文章,都相继发表了。这激发了我浓厚的创作热情,对刊物的感情亦与日俱增。此后,凡是我有论题新颖、自觉良好的文章,首先想到的就是《江苏文史研究》。

众所周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闻一多语)的举世闻名的诗,后人对它的研究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此诗作于何地的问题,却从未有人涉及。通过对此诗首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及诗中有关地点、地貌及景物描写的情景,联系后人有关类似赏月描写的诗词内容,我初步估计此诗当作于镇江北固山与焦山之间的江南岸一侧。《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地蠡测》一文投寄《江苏文史研究》后不久,编辑部就来电话通知,认为选题新,论据足,文笔好,拟于最短时间内安排发表。这是学界第一篇研究《春江花月夜》作地的文章,一经发表,备受人们关注,影响甚大。后来,扬州的瓜洲、江都及泰州、江阴、东台等地的学者都纷纷发声,各执己见,各执一端,认为他们的地域就是《春江花月夜》的诞生地。争鸣四起,好不热闹。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对此争鸣现象,我又广搜资料,博采证据,反复探析,细加考辨,又写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地再考》一文,将学术争鸣引向深入,共同关注,八面来风,以求正解。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丁骏老师特地告诉我说,周勋初先生非常欣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地蠡测》这篇文章,认为文章虽非定谳,但提出问题、引起争鸣,也是对学术之一大贡献。此外,他还说,周先生对你的来稿都很认可,无论是考证,还是论析,都很务实,且血肉丰盈,学理性强。周先生的肯定与认可,是对我学术研究最大的鼓舞与鞭策。几十年来,我一直是《江苏文史研究》认真的作者与忠实的读者。一个人,能与一份刊物一直保持如此深厚的情谊,委实不易,十分珍惜。而其中之根本原因,与周先生的无私关爱与热心提携是分不开的。

行文至此,我对周勋初先生的感恩之心与哀悼之情,油然而生,情溢于怀,遂特赋小诗一首,肃穆敬献于周先生灵前:

长江呜咽紫金哀,

恸哭南雍失俊才。

从此不闻关爱语,

研究何处指瑕来?

敬爱的周先生,您安息吧!

名人轶事 / 李金坤

没有上一篇了... ... 路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