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儿女 / 李兴勇
恽代英被周恩来誉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是博学多才的革命播火者、是理论宣传战线的先驱者。他先后主编《中国青年》《红旗》等报刊,不仅妙手著文章,还极善于讲演,以真情真理真诚影响了无数革命青年。郭沫若曾言,“代英会做文章,尤其会讲演,他的讲演最为生动而有条理,不矜不持,而煽动性很强”“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在同时代人的印象中,恽代英的三个特征令人难忘:剃个光头,穿一件“爱国布”长衫,操一口湖北口音。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这样回忆道:“现在一提到他(恽代英)的名字,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生动的形象:瘦小个子,灰布窄袖大褂,戴一副度数很深的眼镜,讲话声音洪亮,咬字清晰,演讲时好用长句,有时一句连续数十字,鼓动力很强。”恽代英不修边幅的“苦行”形象乍看不起眼,但一开口便令人惊艳。刚到泸州川南师范时,“穿一件蓝布长衫,但已洗得看不见蓝色了”,“不但其貌不扬、衣着土气”,可一请他登台讲演,声震瓦屋,很有煽动力,师生对他的看法马上就改变了。泸州白塔寺通俗讲演所,也是他经常宣传新思想的革命讲台。每逢周末,泸县的市民、学生、中小学教员等等,都喜欢去听他讲演。尽管会场时常容不下这许多听众,他们情愿站在会场外面隔窗倾听。在川南师范期间,恽代英利用寒假组织教师、学生步行考察隆昌、内江、宜宾等县,讲演20余次。恽代英后来在很多学校和训练班当过教员,上海大学、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都留下了其讲演的身影。恽代英一生四处奔走传播真理,讲演是其日常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五四”纪念会、马克思诞辰纪念日、“五一”节纪念会、“三一八”惨案纪念会、“二七”纪念会、廖仲恺逝世纪念会等重大纪念活动上讲演,还应邀到南京、无锡、苏州、扬州、镇江等地出席追悼孙中山大会并发表演说。
恽代英的讲演从来都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而总是从青年的实际需求出发,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靠说服,不吹牛,不吓唬人。上海大学是大革命时期革命青年的中心,在上海大学对青年影响最深的人,除了瞿秋白,就是恽代英。他讲课时,中文系、英语系甚至外校的学生都赶来旁听。青年们只要打听到恽代英哪天来讲课,都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课堂上总是挤得满满的。大热天,恽代英连手绢都不带,一连三四个小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热了,满头大汗,用袖子一擦,又继续讲下去。恽代英在黄埔军校讲帝国主义、国内政治,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服力强,甚至连国民党右派也不敢说讲得不好。恽代英讲课经常不在教室里边,而在操场上,因为教室里装不下那么多人。操场中间放一张桌子,军官喊一声坐下,大家都安静地坐下来,他就爬上桌子开讲。夏天的黄埔骄阳似火,一讲就是几个钟头。偶尔军官忘了让大家坐下,学生们一站几个钟头,也都聚精会神地听完。在国民党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恽代英讲工农运动、学生运动、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共产党的作用、反帝反封建、北伐战争的形势,旁征博引而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恽代英常常娓娓动听地讲几个小时,即便是在武汉炎热的夏天,学生们个个衣冠整齐,汗流浃背,越听越爱听,历久不倦。
恽代英提倡学习牧师宣教时的精神,在其看来,唤起民众非要善于辞令不可。早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时,他便已开始练习讲演。每次讲演,都事先打好讲演稿子,不论中文、英文,长篇、短篇,甚至写一二十页的讲演稿子,他都要把它读熟。经过多次的练习,词语丰富了,思想敏锐了,姿态动作灵活了,所以一经登坛讲演,便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引人入胜。宣城师范学校的学生后来回忆,恽代英“讲起话来,排山倒海、滔滔不绝,他讲话的技术恐怕任何人也比不了,他常常讲演一连三四个钟头,听的人不感觉疲倦,而且越听越爱听,愈听愈有兴趣,这真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茅盾曾比较过恽代英与萧楚女的讲演风格:“楚女之演词,有如进军鼓角,代英则有时嘲讽,有时诙谐,有时庄言,历二三小时,讲者滔滔无止境,听者亦无倦容。然雅俗共赏,刺激力强,则又为二人所共同擅长。”恽代英反对死读书,主张到群众运动中去,到阶级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去,要善于把革命的任务向老百姓宣传,使老百姓了解我们的政策,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当年与国家主义派争夺青年时,恽代英等常常和他们唱对台戏。他们的人一讲完,我们就立即有人接上去讲,针锋相对,逐条批驳。经常在这种场合出现的,不是恽代英,就是萧楚女。恽代英亦庄亦谐地批判他们,萧楚女嬉笑怒骂地驳斥他们。恽代英分析深刻,条理分明;萧楚女口齿清楚,坚定有力,驳得他们体无完肤。在主持国民党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期间,恽代英还专门对学生进行做好宣传工作的训练。很多女学员都积极参加练习,有些女生还注意学习恽代英演说的姿势和技巧,有的甚至连他演说的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恽代英以其文章和讲演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引导他们趋向正确的革命之途。董必武曾在恽代英牺牲30周年时写过一首七绝,对其有这样的评价:“抓住青年进取心,手书口说万人钦。”这也印证了郭沫若所言,“四川那样山坳里,远远跑到广东去投考黄埔军校的一些青年,恐怕十个有九个是受了恽代英鼓舞的吧。”可见,当年其思想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