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文笔塔记忆
2024年09月01日

瞿秋白翻译《国际歌》

常州译人 / 戎佩珏 戎林海

瞿秋白(1899—1935)是常州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杰出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丰富深邃,翻译作品面广量大。在中国翻译历史长河中,他在翻译及翻译理论方面的建树令人瞩目,影响广泛而深远。

瞿秋白的翻译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五四运动前后,另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主要译作有:果戈理的《仆御室》等;都德的《付过工钱之后》;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托尔斯泰的十篇短篇小说(和人合作);恩格斯的《致玛·哈克纳斯的信》;列宁的《列甫·托尔斯泰像一面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等;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的艺术论》等;拉法格的《左拉的“金钱”》;高尔基的《马尔华》《海燕》等;普希金的《茨冈》;别德内依的《没工夫唾骂》;卢那察尔斯基的剧本《解放了的堂吉诃德》。此外,瞿秋白还编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恩格斯和文学上的机械论》等。

瞿秋白一生翻译了约200万字的外文作品,其中尤以政论文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为主。瞿秋白认为翻译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瞿秋白还认为翻译应该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而这种新的言语应当是群众的言语”。在瞿秋白看来,“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把新的文化的言语介绍给大众”“输入新的表现法……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是翻译的首要任务和作用。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翻译的《国际歌》是国人第一次见到的词曲相配的《国际歌》译本。1923年春夏之交,瞿秋白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并配上简谱, 发表在《新青年》季刊第1期 “共产国际号”上 。

瞿秋白多才多艺,且通音律,为了能使《国际歌》译得便于传唱,他在自家的风琴上,一边弹奏一边吟唱译词,反复推敲,不放过一词一句。比如原文的International,有比较长的一串音,如若意译为“国际”一词,只有两个字,难以与歌曲节拍相合,经再三斟酌,瞿秋白采用音译“英德纳雄纳尔”。他认为:“‘国际’一词——欧洲文为‘International’,歌时各国之音相同;华译亦当译音,故歌词中凡遇‘国际’均译作‘英德纳雄纳尔’。”他认为这样译在歌唱时和各国之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全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之效。现在大家传唱的《国际歌》,是中央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62年组织专家以瞿秋白的《国际歌》译本为基础修订而成。

除笔译外,瞿秋白还有几次重要的口译活动。1922年11月,共产国际“四大”召开,瞿秋白担任了中国代表团的翻译;1924年,瞿秋白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的“一大”会议并担任鲍罗廷的翻译;1927年,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与会并作报告,瞿秋白担任了他的翻译。会议最后通过了由罗明纳兹起草、瞿秋白翻译的《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

瞿秋白的口译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九月一日,开学了 没有下一篇了... ...